杜甫《宿江邊閣》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江邊閣在夔州(四川奉節)瞿塘關,也叫西閣。西閣依山臨江,有觀覽之勝。大歷元年(766),杜甫從云安到達夔州,寄寓西閣,寫下這首即景抒情詩。
日暮時分,詩人登上瞿塘關水門之上的西閣,舉目望去,一條蜿蜒的小徑如同去迎接黑夜的降臨,與暮色相連。蒼茫暮色漫過小徑,漸至閣前。“暝色”,為將宿之時,點題中之“宿”; “高齋次水門”點題中“江邊閣”。二句交代時間、地點,為后兩聯寫所見所聞作了必要的鋪墊。
中間兩聯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從結構上看,三、六句寫山景,四、五句寫江景。三、四句寫視覺之景,五、六句寫聽覺之景,組成一個山與水、聲與形錯落有致的藝術整體。
“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是由何遜的“薄云巖際出,初月波中上”兩句詩點化而來。 仇兆鰲解釋說:“云過山頭, 停巖似宿。 月浮水面,浪動若翻。”夔州群山險峻,崖石嶙峋,日暮的薄云籠峰罩壑,凝駐不動,遠遠地望去,猶如棲宿在巖背崖腹之中。夔州為長江三峽的起點,江面之險,“險過百牢關”,江波騰躍,日夜不息,一輪明月映照水中,好象在江中不停地翻滾。“巖際宿”描寫險山輕云,“浪中翻”描寫孤月大江,造境真切,用詞又極為穩貼。飄動的薄云與峰巖相襯,而曰 “宿”、動變為靜; 月亮和洶涌的波濤相映,而曰 “翻”,靜化為動。把何遜的詩句只改換四字,便成千古名句。點鐵成金,可謂出神入化之筆。難怪后人吟誦到這兩句詩,便“嘆此老具眼如此”(曹學佺《蜀中名勝記》)。
五、六句寫聽覺之景。鸛鶴,形似鶴的水鳥,居住水邊,捕捉魚蝦為食。夜幕降臨,白天在水面往來追逐、尋找食物的鸛鶴棲息了,但山中的豺狼又紛紛出動, 為爭奪食物喧嘯不止。這一“靜”一“喧”,與上句的一“宿” 一“翻”相應,切合西閣地處夔州臨山依水的地理特點,又給人一種此起彼伏、不得安寧的感覺,為最后兩句的抒情渲染了氣氛。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詩人正是由于時局動亂,愁不入寐,才登閣聊以排解。豺狼的爭喧聲又使他聯想到軍閥們的互相爭伐,弱肉強食。 杜甫來到夔州不久, 嚴武新死, 繼任郭英又為漢州刺史崔旴所殺,邛州牙將柏茂琳等合兵討崔,蜀中大亂。詩人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愿,又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至情,他不為自己的窮老病困憂念。終日憂心的是支離破碎的時局、江河日下的國勢。為此,他憂思縈懷,夜不成寐,即景題詩,發其“思君王,憂禍亂,悲時日” (葉燮《原詩》)之情。
這首詩八句都是對句,對仗工整,但因寫景蒼涼古樸,又顯得自然渾厚,不覺板滯。用動詞寫景,生動準確,轉折頓宕而兼有蘊藉微遠之致。
上一篇: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頎《宿香山寺石樓》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