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滿江紅 代王夫人作》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fēng)色?②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③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cè)。④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⑤ 彩云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⑥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⑦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⑧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甌缺。⑨
【注釋】 ①王夫人:即王清惠。參見前篇注①。②“試問”三句:用王昭君故事。《西京雜記·琴操》載:漢元帝以宮人王昭君和親。昭君戎服乘馬,提琵琶出塞。這里隱指王清惠等被擄北上的后妃宮人。杜甫《詠懷古跡》:“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胡沙:指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區(qū)。怎生:怎樣。“生”為語助詞。③姚黃:牡丹中的名貴品種。喻王清惠。④“王母”句:用西王母瑤池美宴的古代傳說,喻南宋宮庭中的歡意消歇。闌:(lan):殘盡。仙人句:指銅仙落淚。見劉辰翁《蘭陵王·丁丑感懷》注⑩。⑤“聽行宮”三句:唐玄宗避亂入蜀,思念楊貴妃。在行宮內(nèi)聽到雨聲和風(fēng)吹檐鈴聲相應(yīng),即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其恨。這里寫三宮被迫北上時(shí),一路上的凄苦悲切。白居易《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⑥彩云散: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jiān)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香塵滅:杜牧《金谷園》:“繁華事散逐香塵。”這里皆指美好生活的毀滅。銅駝恨:《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yuǎn)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這里指國破家亡后的殘破景象。⑦“想男兒”二句:唐張巡拒守睢陽,抗安祿山,“每戰(zhàn)眥裂,嚼齒皆碎。”文天祥《正氣歌》:“為張睢陽齒。”這里指抗擊元兵、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們。⑧昭陽:漢宮殿名。這里指南宋宮殿。銅雀:即銅雀臺,曹操所建。杜牧《赤壁》:“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里代指元宮。⑨天家:指趙宋皇室。金甌:喻國土。《梁書·侯景傳》:“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譯文】 請問北去的后妃宮人,胡天沙漠以外,是怎樣的一番風(fēng)色?最痛苦的是一朵姚黃花,連根遷移,離開了仙闕。王母的瑤池瓊宴已經(jīng)結(jié)束歡意歇。金銅仙人的淚水,落滿了金盤。行宮里半夜時(shí)刻,聽到雨聲相和著風(fēng)鈴聲,聲聲都令人肝腸斷絕。
彩云消散,香塵灰滅。銅駝遺恨,哪里能盡情訴說?想起男兒們慷慨激昂,齦齒咬穿,滿嘴流血。回首遙望,昭陽殿里西沉落日,暗自傷心,銅雀臺上凄涼秋月。想我自身,要保守名節(jié),決不愿像大宋皇室一樣,落得個(gè)國土殘缺。
【集評】 清·徐釚:“《女史》載王昭儀抵上都,懇請為女道士,號沖華。然則昭儀女冠之請,與丞相黃冠之志,先后合轍。‘從容圓缺,語,何必遽貶耶。”(《詞苑叢談》卷六)
【總案】 這首詞也是模擬王清惠的身份、口氣創(chuàng)作的,代其寫出被擄北上時(shí)的處境和心意。從而傳達(dá)自己的心志。通篇多用典故敘事、抒情,被驅(qū)北行的凄慘苦痛和社稷傾覆的悲憤怨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結(jié)向突破了對一家一姓的愚忠,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含蓄指責(zé)趙宋皇帝、后妃們的卑躬屈膝、忍辱偷生。表現(xiàn)了巨大的歷史事變,對正直、有骨氣文人所形成的沖擊波,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傳統(tǒng)思想的牢籠。在當(dāng)時(shí)尤其難能可貴。全詞表達(dá)上雖然曲折委婉,避免直接說破,但是,噴涌的情感,揮灑的血淚,使全詞渾然一體,主旨明了。其崇高的人格和頑強(qiáng)的斗志,也永遠(yuǎn)令人振奮昂揚(yáng)。
上一篇:徐君寶妻《滿庭芳》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diǎn)
下一篇:康與之《滿江紅杜鵑》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