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感遇》三十八首是一組感慨身世、批判時政的作品。沈德潛解釋為:“感于心,困于遇,猶莊子之寓言也。”認為這些作品“追建安之風骨,變齊梁之綺靡,寄興無端,別有天地”(《唐詩別裁》)。這種寄興無端的詩體的最早源頭,應追溯到魏晉之間阮籍的《詠懷》八十二首。而這類詩歌的藝術特征是“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鐘嶸《詩品》)。
這首“蘭若生春夏”,通篇托物比興,表面上吟詠的是香蘭杜若,骨子里抒寫的是感傷身世、懷才不遇的功名怨。
這首詩表面上是說:香蘭和杜若生長在春夏之交,是何等地青蔥茂盛啊!紫莖上垂掛著鮮艷的紅花,她幽獨地在山林中開放,使林間別的花草都為之失色,可是無人欣賞,空自在林中顯色而已。太陽緩緩地落山了,秋風微微地生起了,一歲一榮枯的花木全都凋零殆盡,造化開放出那芬芳花朵的美好意愿究竟對這個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要追索那寄慨遙深的真正內涵,還必須聯系陳子昂的身世。陳子昂活動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先任麟臺正字令,后升右拾遺。拾遺為諫官,向最高統治者指出政治上的弊害,是他應有的職責。而陳子昂在政治上比較有遠見,他屢次上書直諫,多能切中時弊。可是,“上壯其言而未深知也。”(盧藏用《陳氏別傳》)。武則天只欣賞他的文才,贊揚他“地籍英靈,文稱暐曄”(同上),對他所提政治意見卻拒不采納,這使陳子昂大失所望。他三十八歲時(公元696年),從武攸宜征契丹,第二年,因意見不合,受到排擠,“子昂知不合,因鉗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同上)四十歲時(公元698年),陳子昂辭官歸隱。這首詩當是歸隱后的作品。再過兩年,陳子昂就被縣令段簡害死在獄中。
弄清了詩人的身世和遭遇,我們對于這首詩深沉的寄托就能了然了。詩人是以具有美好素質的蘭若,來比喻自己憂國憂民的美好品質的。可是,盡管蘭若如此美好,卻“幽獨空林色”,只能空自在林中自開自謝,并無人欣賞。武則天不能接受他對政治上的意見,武攸宜又不能接受他的重要軍事建議,一個“空”字,寫盡了他對武氏政權不重視他的哀怨之情。而在“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中,又寄寓了多少歲月不居、壯志磋跎、功業不就的遲暮之感!至于“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兩句,簡直是對冥冥中主宰世界的天帝的怒斥:既然如此摧殘人才,當初又何必讓他降生,讓他具備如此美好的才華?詩人對于武氏政權,不僅僅是怨恨,簡直是在怒斥了!
這首詩通篇只詠蘭若,正意從不點破,其中的深蘊都放在言外,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樣,就構成了它言淺情深、含蓄蘊藉的特色。
這首詩在寫法上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采用對比手法,將蘭若的美好素質和它的凄涼結局對比。蘭若的美好素質主要靠鮮艷的色彩來渲染:芊蔚、青青、朱蕤、紫莖,青蔥的葉子,鮮紅的花朵,紫絳色的莖兒,茂盛的長勢,蓬勃的生機。多么美好,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啊!它先是遭到遺棄,自開自落,自艾自怨;接著又遭到霜劍風刀的摧殘,結局顯得多么凄涼。將蘭若的素質愈寫得美好,愈加強了其結局的凄涼程度,也就愈加深了這首詩感情的濃度與深度,這就是這首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辯證法。
上一篇:《悼亡詩·潘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感遇(第十九首)·陳子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