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范增論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1】。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2】。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3】!”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4】。
蘇子曰【5】: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 當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6】?”《詩》曰:“相彼雨雪,先集維霰【7】?!痹鲋?,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8】。
陳涉之得民也, 以項燕、扶蘇【9】。項氏之興也, 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 增為謀主矣; 義帝之存亡, 豈獨為楚之盛衰, 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 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 是弒義帝之兆也; 其弒義帝, 則疑增之本也, 豈必待陳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 人必先疑也, 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 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 不遣項羽; 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 而擢以為上將; 不賢而能如是乎? 羽既矯殺卿子冠軍【10】, 義帝必不能堪; 非羽弒帝, 則帝殺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 諸侯以此服從; 中道而弒之, 非增之意也; 夫豈獨非其意, 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 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 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11】, 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 力能誅羽則誅之, 不能則去之, 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 合則留, 不合則去; 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12】, 而欲依羽以成功名, 陋矣!
雖然, 增, 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 項羽不亡。嗚呼, 增亦人杰也哉!
【注釋】
【1】 間疏: 離間。
【2】 稍: 漸漸。
【3】 愿賜骸骨: 辭官引退的謙詞。
【4】 疽: 惡瘡。
【5】 蘇子: 蘇軾自稱。
【6】 幾: 事物發生變化前的細微癥候。
【7】 詩見《詩經·小雅·弁》。比喻凡事皆有預兆。
【8】 卿子冠軍: 宋義。公元前206年, 懷王命宋義率軍救巨鹿。宋軍至安陽 (今山東曹縣東南), 逗留不進, 項羽殺宋義, 奪得軍權。
【9】 項燕: 楚國名將, 死于秦將王翦之手。扶蘇: 秦始皇長子, 后為秦二世、趙高逼死。
【10】矯殺:假借義帝的命令殺死(宋義)。
【11】比肩:平起平坐。
【12】去就之分:離去或依附的道理。
【賞析】
一部《史記》,從黃帝一直寫到漢武帝。寫得最好的,是秦漢之際這段歷史,秦漢之際的歷史人物,因此而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軾對這一段歷史似乎也很感興趣,他筆下的歷史人物評論,也以秦漢之際的人物為多?!斗对稣摗肪褪瞧渲械囊黄?br>
蘇軾的歷史人物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見解、文章均可取者,這是第一種。見解值得商榷,文章技法可學者,這是第二種?!斗对稣摗芳磳儆诤笳?。
蘇軾的歷史人物論,力避四平八穩的評價,總是抓住一個問題,曲折反復,議論風生。這篇《范增論》就是抓住范增的去就問題,大作文章。文章一開始,從《史記·項羽本紀》中摘出有關范增離開項羽的幾句敘述,作為議論的材料。歷來的觀點,都認為范增的離去很可惜,將這件事視為項羽不能用人的一個例證??墒?,喜歡翻空出奇、好作翻案文章的蘇軾卻不從人才學的角度看問題,他看到的是去就問題。所以,轉入正文、轉為議論以后,劈頭就是一句:“增之去,善矣!”而且說“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這顯然是和傳統的看法唱反調的,這使文章一開始就顯得氣勢突兀??墒?,開頭突兀的氣勢使下面的文章很不好寫,如果作者的才力駕馭不住,便會變成虎頭蛇尾。我們且看蘇軾如何往下寫。作者抓住“獨恨其不早”這句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范增應于鴻門宴后離去的觀點,提出范增的離去,應在項羽殺卿子將軍宋義之時。這是“獨恨其不早”的注釋,也是下文要展開深入議論的中心題目。
作者首先從陳涉說起,說陳涉的得人心,是因為假托了楚將項燕與秦太子扶蘇的名義。由陳涉而談到項氏的興起,是因為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從今天的目光去看,蘇軾的說法夸大了政治策略的作用。陳涉、項氏的興起,是因為人民痛恨暴秦的統治,利用項燕、扶蘇與義帝的政治號召力,不是反秦義軍得到人民擁護的根本原因。當然,陳涉利用了項燕、扶蘇的名義,項氏利用了義帝的名義,對于爭取六國舊貴族及秦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是有作用的。作者這樣說,不是沒根據的。從項氏的興起,又談到項氏的衰落,都和義帝聯系起來:“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這樣就把義帝的問題突出來了。蘇軾這篇文章的“新”主要就在這里。從歷史上看,義帝始終只是項氏手中的一張牌。是項氏擺布的一個傀儡。當項羽認為這個傀儡不但沒有利用價值、反而妨礙他的行動自由時,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這個傀儡一腳踢開了??墒?, 生活在宋代的蘇軾卻不這么看。他把名分關系看得很重, 把義帝的地位抬得很高, 所謂“義帝之存亡, 豈獨為楚之盛衰?!狈饨ㄉ鐣M入宋代以后, 忠君觀念明顯增強, 蘇軾生活在那個時代, 也不能例外。他從這點出發, 自然得出了與前人不同的結論。他認為, 義帝的存亡不但關系到項羽事業的成敗, 而且關系到范增的生死禍福, 因為當初立義帝就是范增的主意。而殺卿子冠軍宋義就是殺義帝的先兆。這樣, 就把義帝, 宋義、范增三人緊緊綁在一起。殺宋義, 就是殺義帝的前奏, 殺義帝, 就是懷疑范增的根本原因。所以, 這就論證了項羽早就不信任范增, 范增早就應該離開項羽的觀點。論證的本身是符合邏輯的, 但是, 推論的前提卻值得商榷。因為范增主張立義帝, 并非出于君臣觀念。他與項羽一樣, 把義帝作為可供利用的一張牌。只要看他鴻門宴上的表現, 即可明白。他是一點也不迂腐的。滿腦子是權術與利害的打算。蘇軾把他設想為一個一本正經講名分的人, 是一種書生之見??紤]蘇軾寫作此文時尚年輕, 當然又可以理解了。至此, 作者從義帝、宋義、范增的關系入手, 已經論證了范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的觀點。
緊接著, 作者又贊揚義帝的明智, 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義帝“獨遣沛公入關”,“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 而擢以為上將”, 可見他英明預見,知人善任。而項羽的殺宋義, 表明了項羽與義帝無法和平共處的形勢。這一點蘇軾是說對了的。宋義由義帝一手提拔, 地位在項羽之上, 本有牽制、抑制項羽的深意。項羽殺宋義, 等于對義帝提出了警告。可是, 蘇軾將宋義, 義帝與范增綁到一起就不無勉強了。最后, 蘇軾又為范增設想其他的選擇, 所謂“力能誅羽則誅之, 不能則去之”, 結果“欲依羽以成功名”, 太糊涂了?;赜^上文, 作者從實到虛, 充分論證了范增“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離去的觀點。雖然, 觀點本身有待商榷, 但文章的這種寫法對后人有啟迪作用。抓住一個中心問題, 曲折反復, 有實有虛, 進行議論。文章寫活了, 沒有一點板滯的氣息。
最后, 作者又肯定了范增是個人杰。雖然他清醒太晚, 不能及早離開項羽, 可是, 他仍然了不起。他畢竟是劉邦害怕的人物, 范增不去, 項羽不至于敗亡。文章這樣往回一收, 造成了跌蕩的氣勢, 避免了新見解容易造成的偏激的印象。
上一篇:《古文觀止·清文·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管同·蒯通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