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登岳陽樓》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杜 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親朋無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
戎馬關山北⑥,憑軒涕泗流⑦。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杜甫《杜工部集》。大約作于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冬。岳陽樓,在今湖南省,是當時岳陽縣城的西門樓,下臨洞庭湖。②坼(che徹),分裂。大致說來,湖在楚之東,吳之南,中由湖水分開,故曰“坼”。③乾坤,指日月。《水經注·湘水》:“(洞庭)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④字,指書信。⑤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瘧疾、風痹、耳聾等多種疾病,故云。⑥戎馬,指戰爭。據史載,大歷三年秋冬,吐蕃屢侵隴右、關中一帶,京師戒嚴。因其地在岳陽西北,故曰“關山北”。⑦憑軒,倚樓上欄桿。涕泗(si四),眼淚曰涕,鼻涕曰泗。涕泗流,猶言老淚縱橫。張載《擬四愁詩》:“登崖遠望涕泗流。”
〔分析〕
這是詩人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陽市)登岳陽城西門樓時寫下的一首千古絕唱。它與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向被奉為岳陽樓題詠之作的雙璧,享有后人不敢復題的盛譽。
首聯以今昔對舉,一上來便點出岳陽勝景在洞庭一湖,登樓是為了觀湖;而“昔聞”、“今上”的轉接,也隱隱透出一種百聞不如一見、夙愿始償的快慰與感喟。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陽西,是我國長江流域著名的大湖。據《清一統志·岳州府》載,“每夏秋水漲,周圍八百余里”。詩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陽城樓,自然要縱目眺望,盡情領略一番。頷聯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東吳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吳、楚二國(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從地域上言其闊大;對句則說其勢浩瀚,日夜涌流,整個日月星辰都似乎飄浮于其中。它使人自然聯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負載萬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氣勢。前人曾稱此二句“尤為雄偉,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又說與孟詩“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相比,愈“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皆引自《唐宋詩舉要》),可知其藝術涵蘊的永恒和巨大。
頸聯由狀景折入自敘:詩人自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離開成都,即借舟東下,過起了飄泊不定的生活。轉眼三、四年過去了,在這段時間內與親友音訊皆絕,只有一條孤舟伴著五十七歲的多病之身四處漂流,境況極其落寞。與頷聯開闊的境界相比,頸聯的襟懷極為黯淡,這種景與情的急劇轉換和強烈反差,盡管具有“正于開闊處俯仰一身,凄然欲絕”(同上)的效果,但也為結語的湊泊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然而詩人舉重若輕,僅以“戎馬關山北”五字折轉,便將老病孤身卻心懷天下、時念國憂的胸襟和盤托出,使心中之意與眼前之景渾然一氣,妙相吻合,至今論者讀此有“宜使后人閣筆”(同上)之嘆。“戎馬”句指這年京城北面邊防緊急,吐蕃連連入寇靈武、邠州等地,京師一度戒嚴,唐軍數次出兵與戰。末句“憑軒”綰合登樓,“涕泗流”狀寫內心的憂愴。詩人于流寓中登樓抒懷,雖不免有個人身世沉浮、老去無依之慨,但更多的是邊防緊急、國事危難的天下之憂,如此襟懷,不正與洞庭的浩大默然神契?詩至此,通首一氣,筆力天縱,令人嘆為觀止。
因此,這首詩的杰出成就原不僅僅在于為歷代論者所一再推崇、稱道的頷聯,而且更在于全篇的蘊含之深,折轉之妙,非大家手筆絕不能到此。所以以“氣壓百代”、“五言雄渾之絕”評之,殊不為過。
〔評說〕
唐庚、強行父《唐子西文錄》:“過岳陽樓,觀杜子美詩不過四十字爾,氣象宏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極其筆力,終不逮也。杜詩雖小而大,余詩雖大而小。”
胡應麟《詩藪》:“‘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浩然壯語也;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過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杜作前半首由近說到遠,闊大沉雄,千古絕唱,孟作亦在下風。”
王生《杜詩說》:“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結語湊泊極難,轉出‘戎馬關山北’五字,胸襟氣象一等相稱,宜使后人擱筆也。”
上一篇:散文賦《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登幽州臺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