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燕昭王求士》原文與翻譯、賞析
《戰國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幣②,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③。故往見郭隗先生曰④:“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⑤,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⑥,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⑦,北面而受學⑧,則百己者至⑨;先趨而后息⑩,先問而后嘿(11),則什己者至(12);人趨己趨(13),則若己者至(14);馮幾據杖(15),眄視指使(16),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17),呴籍叱咄(18),則徒隸之人至矣(19)。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20)。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21),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22):‘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 而捐五百金(23)!’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24)。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25),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26),況賢于隗者乎? 豈遠千里哉!”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27),鄒衍自齊往(28),劇辛自趙往(29);士爭湊燕(30)。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31)。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32)。齊兵敗,閔王出走于外(33)。燕兵獨追北(34),入至臨淄(35),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36)。
〔注釋〕
①本篇選自《戰國策·燕策》。燕昭王,燕王噲的太子,名平。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伐燕,殺噲及子之(子之原為燕相,后受燕王噲禪位為王,燕國大亂)。昭王即位后,求賢士而圖恢復,終于報齊之仇。②幣,帛,指禮物。③仇,仇恨。“讎”的簡化字。(“讎”在作“校讎”義時,仍作“讎”)。④郭隗(wei偉),燕的賢士。⑤共國,共謀國政。⑥與師處,以賢者為師而與他共謀國事。處,這里有決斷的意思。⑦詘指,屈己,指不堅持自己的意見。詘,同“屈”。指,同“旨”,意旨。⑧北面,面向北。師坐北而面向南,故云。⑨百己者,比自己強百倍的人。⑩先趨而后息,行動時在賢者前,休息則在賢者后。(11)先問而后嘿,先向賢者請教,最后才住口停問,此言其虛心求教。嘿,同“默”。(12)什己者,比自己強十倍的人。什,同“十”。(13)人趨己趨,意為和別人一樣快慢。(14)若己者,和自己能力相等的人。(15)馮,同“憑”,倚靠。據,持。(16)眄(mian免)視,斜視。是說用眼的活動來指使人。(17)恣睢奮擊,瞪眼睛,拔拳頭。(18)呴(ju拘)籍叱咄(duo多),作踐人,呵斥人。呴,一作“跔”,跳躍。籍,同“藉”,踐踏。(19)徒隸,本指罪犯、俘虜,這里指唯命是從的奴才之類。(20)服道致士之法,行王道、得人才之法。(21)君人,即人君,國君。(22)涓(juan捐)人,指國君的近侍。(23)捐,花費,損失。(24)市,買。(25)期年,一周年。(26)見事,被重用。(27)樂毅,魏名將樂羊之后。入燕后,燕昭王重用他統兵伐齊,破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燕惠王中齊反間計,懷疑樂毅,樂毅乃奔趙。(28)鄒衍,即“騶衍”,齊人,戰國時有名的學者,陰陽家的代表。(29)劇辛,原為趙人,入燕后為燕國策劃破齊之計。后伐趙,不勝,為趙人所殺(一說自殺)。(30)湊燕,奔赴燕國。湊,奔赴。(31)樂佚輕戰,心情愉快,精神振奮,不怕為恢復祖國而打仗。(32)三晉,指韓、趙、魏,從原來的晉國分成三國。(33)閔王,齊宣王之子,一作“齊湣王”,田氏,名地(一作“遂”),約公元前300年—前284年在位。出走于外,齊閔王曾聯合韓、魏,連年進攻楚、秦,繼而又攻滅宋國。后因各國聯合攻齊,臨淄城被燕將樂毅攻破,他出走到莒,不久被殺。(34)追北,追擊敗逃的齊軍。(35)臨淄,齊國首都,今山東臨淄。(36)莒(ju舉),地名,今山東莒縣。即墨,地名,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
〔分析〕
本文選自《戰國策·燕策一》,說的是戰國后期燕昭王如何依靠士的力量,恢復國力,報仇雪恥的故事。
燕國是一個小國,地處東北,國力較弱。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效法堯舜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造成了燕國的內亂。齊國乘機伐燕,殺了燕王噲與子之。燕昭王即位時,面臨的就是這么一個瀕臨滅亡的“破燕”。如何羅致人才以報仇雪恥,這是燕昭王即位后必須考慮的第一件大事。本文記敘了這個全過程。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從開頭到“欲將以報仇”,寫燕昭王求士的原因。本段雖僅二十二字,卻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燕昭王求士的背景:“收破燕后”;決心:“卑身厚幣”;目的:“報仇”。燕昭王即位時,燕國已殘破不堪,文章用一個“收”字點出燕昭王準備重整燕國的行動。
第二段自“故往見郭隗”到“士卒樂佚輕戰”,寫燕昭王求士的過程。這是本文的重點。燕昭王為報仇而求士,但如何求士,心中卻不明了,于是去請教本國的賢士郭隗先生。“往見郭隗先生”是燕昭王求士的第一個行動。
本段又可細分為四個層次,前兩層側重于說理,后兩層側重于敘事。第一層從本段開頭到“必趨于燕矣”,是燕昭王與郭隗的第一段對話。燕昭王虛心求教如何“得賢士與共國”、如何“以國報仇”等問題,郭隗則從求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態度說起,以帝者、王者、霸者和亡國者與士相處的不同表現,說明事業做得越大的國君越尊士的道理,然后以國君待士的不同態度所形成的不同后果,說明國君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于是要求昭王“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并說若能如此,則“天下之士,必趨于燕矣。”這就給昭王指明了一個光輝的前景。第二層從“昭王曰”到“豈遠千里哉”,是昭王與郭隗的第二段對話,談求士的具體對象和方法。昭王很關心“寡人將誰朝而可”這個具體問題,郭隗卻講了一個似乎不相關的“千金買骨”的故事。古之人君不惜以重金買死馬,正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他求千里之馬的誠意和決心,所以“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郭隗以此啟發昭王思考,然后請昭王“先從隗始”,并展示其光輝前景:“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豈遠千里哉!”郭隗的這番話形象生動而又合乎情理。求馬與求士原有相似之處,既然重金買死馬能引來真正的千里馬,那么重用我郭隗也同樣會引來各國的賢士。第三層從“于是昭王”到“士爭湊燕”,寫燕昭王師隗后賢士來歸的情狀。燕昭王果然從尊郭隗做起,“為隗筑宮而師之”。筑宮師隗是燕昭王求士的第二個行動,這個行動的直接結果證實了郭隗的預言:各國賢士不遠千里來到燕國。“士爭湊燕”四字形象而簡括地寫出了眾士踴躍奔燕的熱鬧景象。第四層自“燕王吊死問生”到本段最后,寫昭王的愛民。這雖與求士關系不大,卻與報仇關系密切。求士為報仇,愛民同樣也為報仇,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是昭王伐齊取勝的國內因素。作者在突出求士的同時,也不忽略其他方面,顯示了敘事的周密性。
第三段從“于是”到最后,寫求士的結果。有了以上禮賢下士和吊死問生的具體描述,結果便在預想之中了。只是作者又補充說明了伐齊取勝的國外因素:“與秦、楚、三晉合謀”。燕與齊相比終究還太弱小,所以需要聯手行動。昭王在求士的同時,始終重視國內外的其他因素,這才使他最終取得了伐齊的輝煌勝利:“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破燕”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的努力,終于恢復了元氣;而原來恃強凌弱的齊國現在卻成了“破齊”! 這與開頭的“破燕”遙遙相對,有力地顯現了昭王禮賢下士的結果。
本文以燕昭王求士報仇過程的敘述,說明求賢必須有禮賢下士的態度和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取信天下,才能成就大事。這個道理至今仍有其借鑒意義。
本文在寫作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選材集中,結構緊湊。文章主要寫燕昭王求士,選材便集中在如何求士上。先寫昭王求士的決心:“卑身厚幣”,后敘郭隗強調的求士態度與方法,緊扣昭王的決心。至于求士的前因后果及賢士來歸的情狀均只作簡要交代,然而也不忽略其他方面,寫來詳略有致,結果緊湊自然。
其二是手法多樣,說理透徹。這集中表現在郭隗的兩段說理中。作者以淺顯的語言和不同的方法把道理說得十分透徹。譬如說明如何求士,作者排比了四種情況、五種態度和五種結果,以縱橫捭闔的氣勢強調求士態度的重要;而在指示具體對象時,卻又以故事形式,寓說理于故事之中。
此外,本文還成功地刻劃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勵精圖治的燕昭王,一個是老謀深算的縱橫家郭隗。對昭王,文章通過他的禮賢下士、屈身下問和吊死問生、與百姓同甘苦以及知人善任等方面的行動描繪,給讀者展現出一位雄圖大略的國君形象;而對郭隗,則主要以言談來表現他嫻于辭令的縱橫本色。這兩個人物都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久難忘。
上一篇:散文賦《焚驢志》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燕歌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