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從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2,聞水聲,如鳴佩環3,心樂之。伐竹取道4,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5。全石以為底6,近岸,卷石底以出7,為坻為嶼,為堪為巖8,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9。
潭中魚可百許頭10,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11,影布石上,然不動12;俶爾遠逝13,往來翕忽14,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15。其岸勢犬牙差互16,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17,悄愴幽邃18。以其境過清19,不可久居20,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21;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2。
【注釋】 1小丘:鈷鉧潭西小丘。小石潭:《清一統志》:“小石潭在零陵縣西小丘之西。” 2篁(huang)竹:竹林。 3佩環:古人佩在身上的玉制飾器。 4取道:此指開辟道路。 5冽:水清。 6全石以為底:以整塊石頭為底。 7卷石底以出:潭底的石向上卷起,露出水面。 8坻(chi 池):水中小洲。嶼:小島。堪(kan 刊):凹凸不平的山。巖:山崖。 9蒙絡搖綴:指覆蓋在石上的翠蔓和綠樹的枝條,在微風中搖擺下垂。綴:連綴下垂。參差:長短不齊。披拂:飄動。 10百許:約一百左右。 11澈:洞澈,透明。 12佁(ai 矮)然:呆呆的樣子。 13俶(chu 觸)爾:忽然。 14翕(xi 夕)忽:迅速。 15斗折:象北斗七星的星座軌跡那樣曲折。蛇行:象蛇爬行那樣蜿蜒。 16犬牙參互;此處形容岸勢象狗牙一般交錯不齊。 17凄神寒骨:心神凄涼,寒氣刺骨。 18悄愴幽邃(sui 遂):冷清幽深。 19過清:過于凄清。 20居:這里指停留。 21吳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元和初年進士,元和之年(808)初貶永州,與柳宗元友誼深厚。龔古,不詳。宗玄:柳宗元從弟。 22隸而從者:隸:奴。這里當隨從講。崔氏:崔簡,柳宗遠的姊夫。小生:年輕人。恕已、奉壹:崔簡的兩個兒子。
【今譯】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就象玉佩、玉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這使我感到很高興。辟開竹林,開出一條小道,下面便出現了一個小潭,潭水特別的清澈。潭底是一塊完整的石頭,靠近潭邊的石底,翻卷著露出水面,有的象水中的小洲,有的象小島,有的象凹凸不平的小山,有的象小小的山崖。岸邊的樹上翠綠色的垂蔓連綴下垂蓋在潭上,隨風飄動,參差不一。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頭,都象在空中游動一樣,沒有什么依傍。陽光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子分布在石上,呆呆的一動也不動;忽然間它們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顯得十分輕快,好象在同游人逗樂。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星座那曲折,象爬行的蛇一樣彎彎曲曲,有的地方看得見溪流的光亮,有的地方看不見。溪流兩岸的地形,犬牙齒錯一般,沒有辦法知道溪流的源頭在什么地方。坐在潭旁,四周竹樹環繞,寂寥無人,只覺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使人陷入深深的憂傷之中。因為這個地方過于凄清,不可久居,于是我把這景象記下來就離開了這里。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隨我們去的有崔家的兩個青年人,一個名叫怒已,一個叫奉壹。
【集評】 清·乾隆《唐宋文醇》卷十六:“ 酈道元《水經注》,史家地理志之流也。宗元《永州八記》,雖非一時所成,而若斷若續,令讀者如陸務觀詩所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絕似《水經注》文字。讀者當合觀之。”
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卷九:“記潭中魚數語,動定俱妙。后全在不盡,故意境彌深。”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三:“白石底潭,正宜品以清字。題詠題象,粼粼映眼。”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卷九:“此等寫景之文,即王維之以畫入詩,亦不能肖。潭魚受日不動,景狀絕類花塢之藕香橋,橋下即清潭,游魚百數聚日影中,見人弗游,一舉手,則爭竄入潭際幽蘭花下,所謂“往來翕忽,與游者相樂”真體物到極神狀處矣。
……
文不過百余字,直是一幅趙千里得意之青綠山水也。”
【總案】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游記。從游蹤看,是前三篇的繼續,從寫作上看,寫景抒情較前作又更致精細入神。因此倍受評家偏愛。有的贊它寫景如畫“即王維之畫入詩,亦不能肖”;有的贊它寫景“動定俱妙”,“意境彌深”;有的贊它篇幅短小內容博大“文不過百字,直是一幅趙千里得意之青綠山水也。”然筆者認為,清文論家浦起龍在《古文眉詮》(卷三十五)中的評點“白石底潭,正宜品以清字,題脈題象,粼粼映眼”是為中肯而不落俗。
的確,本文無論是結構線索(題脈),或是體物極神的景物描寫(題象),都貫穿著一個“清”字。文章首以清泠水聲引入“水龍清冽”的小潭是一“清”字,接寫潭石游魚,“全石以為”,魚若空游,還是一個“清”字;再寫出潭探源,“其境過清”又是一個“清”字。可見這個“清”字不僅是連綴文章的線索,這個“清”字還把玲瓏多姿的石,青翠百態的樹,輕靈多情的魚,寫到極神入化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情與景的交融中,這個“清”字還層層深入地把作者聞水聲產生的“心樂之”到賞魚時進入“似與游人相樂”的忘我境界和坐潭探“源”(有雙關意)后產生的“其境過清”的現實心理變化過程,如詩如畫,維妙如肖地描繪了出來。使人讀后既能通過那泓清澈透底的潭水,體察到柳氏對高潔精神境界的追求,又能體察到他被逐他州難以擺脫的清凄悲涼的復雜心態。
柳氏不愧為山水游記藝術大師,他用他那獨特的神奇的畫筆為我們留下了不朽山水畫卷,也用那獨特神奇的畫筆,畫出了自己潔白、清凄、苦悶的靈魂。由此可見,本篇這個“清”字,內涵是多么豐富。它不只是全篇的題脈、題象,也是柳氏人格、心靈的寫真。
上一篇:杜之松《答王績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