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杜陵叟》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②。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③。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④。
長吏明知不申破⑤,急斂暴征求考課⑥。
典桑賣地納官租⑦,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⑧!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⑨。
白麻紙上書德音⑩,京畿盡放今年稅(11)。
昨日里胥方到門(12),手持敕牒牓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13),虛受吾君蠲免恩(14)。
〔注釋〕
①本篇選自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杜陵,長安附近地名,西漢宣帝陵墓所在。叟(sou擻),老年男子。②薄田,貧瘠的田地。頃,唐制田百畝為一頃。這里可能是以此泛指一家農民的耕作之地,不一定是實數。③秀,開花。黃死,枯黃而死。④青干,指莊稼禾穗尚青(未成熟)時即已干枯。⑤長吏,地方官。申破,如實向上呈報。凡是把某一件事情的真相說出來叫做“破”。⑥求考課,力求完成征收賦稅的任務,作為對自己考績的依據。考課,考績,指朝廷對官吏成績的考核,以能否完成征收賦稅的任務作為重要條件之一。⑦納,繳納。⑧這兩句意思說,貪官污吏即是豺狼,不一定要“鉤爪鋸牙食人肉”的野獸。⑨惻(ce測)隱,傷痛,憐憫。知人弊,知道人民的困苦。弊,勞苦困乏之意。⑩白麻紙,唐代中書省的公文紙用麻制成,分黃、白兩種,凡屬任命將相、大赦、討伐,免稅等重要命令,都用白麻紙書寫。書,寫。德音,指體現皇帝“恩德”的命令。(11)京畿(ji嵇),京城附近地區。唐代的京畿,轄有長安周圍四十余縣。盡放,都免去。(12)里胥,里正。唐代百戶設里正,掌管督察及“課植農桑,催驅賦役”等。(13)敕牒(chi die赤蝶),指皇帝免租稅的文書。牓,張貼。這兩句的意思是,當農民已經差不多繳完租稅時,里胥方才到門貼出免稅的公文。(14)虛受,空受。吾君,指皇帝。蠲(juan捐)免,豁免。
〔分析〕
《杜陵叟》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首,作于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當時白居易任左拾遺。該年長安附近旱荒嚴重,白居易便和李絳上疏皇帝,陳述民間疾苦,請求免除本年租稅,得到皇帝批準。但由于地方官吏急征暴斂,等到皇上“德音”下達時,百姓的租稅多已交納完畢,農民只得一紙空文,而無絲毫實惠。本篇即以此為背景,對貪官污吏痛加指斥,為被剝削被壓迫者鳴不平,客觀上暴露了封建王朝所謂皇恩浩蕩的虛偽性。《杜陵叟》題下有小序“傷農夫之困也”,表明作者創作意圖。全詩緊扣小序,刻劃“農夫之困”,在逐層揭露封建統治者殘害農民的罪惡時,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溢于字里行間。
《杜陵叟》是一首敘事詩。詩一開始,即以第三人稱的口氣,平平敘述老農的居處及風雨不調的情況。杜陵叟種的是“薄田”,又逢春旱和秋霜,麥苗“多黃死”,禾穗“皆青干”,夏秋兩熟均無收獲。開篇極言災情嚴重,表明農民已面臨困境,按理地方官吏應及時向上匯報,可是“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考課,即考核官吏的政績。為了撈取自己升官發財的資本,地方官吏隱瞞災情,非但“不申破”,還要“急斂暴征”,逼迫農民“典桑賣地納官租”,不顧農民“明年衣食將何如”,使農民陷于絕境。可見人禍比天災更危害人民。由于前面災情的鋪墊,此處僅用兩句詩就活畫出一個加緊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形象。寫到這里,詩人怒火中燒,遂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讓杜陵叟自己出面,直接控訴長吏的暴行:“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這里四句直下,噴薄而出,足見老農憤怒至極。他痛斥長吏是“鉤爪鋸牙食人肉”的豺狼,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殘害人民的本質,使上述貪官的形象更加鮮明可憎,也使作品更具有真實性和感染力。
詩中最后八句,仍用第三人稱,先述“帝心惻隱”“書德音”,以為困厄的農民有了一線生機。殊不知“德音”姍姍來遲,直到“十家租稅九家畢”時,里胥(里長)才“手持敕牒牓鄉村。”“敕牒”,指免租稅的公文。可憐農民這時家中早被搜刮一空。尾句“虛受吾君蠲免恩”,就是說農民空受皇帝這種表面的恩惠,實際上照樣交納租稅,并未得到任何好處,所謂的“蠲免”詔令,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這里將“德音”下與“租稅”畢相對照,語氣雖宛轉蘊藉,但諷刺之意昭然若揭。白居易對封建帝王本存有幻想,以為政治上的一切罪惡,都是地方官吏營私所作,皇帝是不知道的。本詩結尾,不僅暴露了“皇恩浩蕩”的虛偽,也反映了作者對皇帝的失望,充分說明了農民痛苦的主要根源是“虐人害物”的封建統治者。
本詩夾敘夾議,述說農民的不幸命運。作者身為朝廷命官,敢為農民鳴不平,這是難能可貴的。
《杜陵叟》是一首新樂府詩,作者以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歌謠形式和淺顯通俗的語言,尖銳地暴露現實,抨擊時弊,表達了對受害者的無限同情。通觀全詩,句式多變,換韻頻繁,無一奇字僻語,讀來上口,明白流暢,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評說〕
周詠棠《唐賢小三昧集續集》:“此風至今為烈,讀之使人心惻。”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從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結慨然恩深,可為太息。”
上一篇:文言小說·戲曲《李娃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桂枝香金陵懷古》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