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幸蜀回至劍門》原文與賞析
李隆基
劍閣橫空峻,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云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玄宗天寶十五年,因安祿山叛亂,長安陷落,玄宗逃亡蜀地,次年長安收復,肅宗李亨迎接他回京,當車至劍門,這位有過之君,望著青山紅石,聯想敗亡之事,頓生感慨,對左右侍臣說:“劍閣天險若此,自古及今,敗亡相繼,豈非在德不在險邪?”因作此詩志感。
“劍閣橫空峻”,劍閣,又稱劍門關,是四川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詩之開首,便以“橫空”一詞極言劍閣橫懸于半山、高險無比。行于劍閣之上,遠望,但見“翠屏千仞合”,千嶺萬峰高聳筆立,延綿相續,其上翠木蔥籠,宛若一面面屏風,遮天蔽日。近看,則見“丹嶂五丁開”。五丁,指五力士,相傳秦惠王欲伐蜀,不識道,知蜀王性貪而好色,乃贈之以金牛 (置黃金于尾下,詭稱能糞金) 及美女五人。蜀王信而不疑,派五力士往接。力士逢山開路,遇水造橋,在千仞峭壁之間開出了一條通往秦地的紅石山道。行于這條橫空逶迤于翠壁之間的紅石山路上,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景,該會有怎樣的感覺呢?“灌木縈旗轉,仙云拂馬來”,車馬行進在山道上,旌旗被層層的灌木叢林環繞遮蔽,時隱時現; 行云冉冉如飛仙輕袖拂馬。人行其上,大有惴惴若驚、飄飄欲仙之感。這兩句詩,前一句主要寫山路綿延之曲而長,后一句則表明山路橫空及云之高而險。“縈旗轉”“拂馬來”寫得頗有動感,讓人似乎能想見一隊人馬于險閣之上行進之景態。面對劍閣天險之景,作者,這位驚魂初定的敗亡之君不由得聯想到“興實在德,險亦難恃” (晉朝張載《劍閣銘》) 的道理。“乘時方在德”,國家的興盛強大不是靠天然險阻,而在于道德教化。雖然從慘痛的教訓中悟出了這個道理,然而面對迎覲的臣子,這位有過之君也只好把自己的愧悔,掩飾在“嗟爾勒銘才”這句對平定禍患的功臣們的贊美聲中了。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講,不過是君主志感之作,但其中對山景的描繪卻有可賞之處。詩人抓住山色的特點,采用紅、綠兩種對比度極高的色彩來濃筆渲染,千仞蒼翠山屏,一條丹紅色的山路婉繞其間,極其醒目、鮮明。如果說這兩句是通過色彩直接描寫山色之美,那么接下來的兩句“灌木縈旗轉,仙云拂馬來”則是曲筆道來,寫山行之人,而現山景之美。車馬行于山道,左行右轉,被層層灌木環繞遮蔽,則可想見山上樹木之茂盛昌榮,山路之宛曲綿長; 天上的行云飄飄冉冉,拂人而來,騎于馬上,似伸手可摘,則可想見山嶺極高,幾入云天。這通過想象而顯現的山景就會更耐人玩味。面對山峻如此,山美如斯,作為敗亡之君的唐玄宗,有感而發,也是自然不過的了。
上一篇:張問陶《巫峽·同亥伯兄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文天祥《文山觀大水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