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桂枝香金陵懷古》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王安石
登臨送目②,正故國晚秋③,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④,翠峰如簇⑤。征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⑥,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⑦,嘆門外樓頭⑧,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⑨。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⑩,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1)。
〔注釋〕
①本篇選自《樂府雅詞》。金陵即今南京,六朝建都于此。詞因登高望遠而懷想前代興亡,批判南朝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②送目,望遠。③故國,這里是“故都”之意。④澄江似練,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練,絹類的絲織品,潔白有光。⑤如簇,好像攢聚成一堆,極言山多。⑥星河,即銀河,這里指江流。⑦往昔,指六朝興衰往事。⑧門外樓頭,陳亡時事。陳后主沉溺聲色,不問國事,寵幸貴妃張麗華等。隋韓擒虎率兵破金陵,斬張麗華,俘陳后主。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⑨漫,徒然,枉然。嗟,嘆。⑩商女,以歌唱為業的女子。杜牧《夜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11)《后庭》,陳后主作《玉樹后庭花》曲,簡稱為《后庭花》。
〔分析〕
在封建時代,大凡一個新的王朝興起,往往將舊王朝的都城徹底焚毀,即所謂“斷絕龍脈”。項羽滅秦時焚毀咸陽,朱溫滅唐時焚毀長安,朱元璋滅元時焚毀大都,如出一轍。金陵(今江蘇南京)原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國都,經過一再擴建,曾經繁榮了將近四個世紀。隋文帝楊堅滅亡陳朝,下令宰相高颎徹底焚毀金陵。據當時記載,不僅焚毀了金陵的建筑,還用幾百條耕牛再犁上一遍,繁華的六朝故都終于成了一片瓦礫。因此,國都的興廢,實際上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興廢。王安石的《桂枝香》(一本題作“金陵懷古”),乃是一首總結金陵毀滅教訓的政治詞,但寫來文筆瀟灑,情景蒼茫,富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堪為懷古詞作的珍品。
首句“登臨送目”,聊聊數語,提挈全詞。登高瞭望,金陵山水盡收眼底。一個“送”字,把目光遙射四方,足以洞察深遠,頗有高屋建瓴之勢。接著,描寫目光之所見。先由“正”字引出“故國晚秋,天氣初肅”二句,點明了時間是天高氣爽的深秋,地點是六朝故都金陵。然后作由遠及近,由整體而局部的具體描繪: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這是對金陵山水的遠眺,是整體的概述。水為清澄的長江,綿延千里而來,宛如一條白色的綢帶;山為金陵周圍的群山,青翠碧綠,簇擁在一起。水是動的,作者以靜物白綢來形容,寫長江橫亙大地,豐姿瑰麗;山是靜的,作者用簇擁在一起的動作來形容,寫群山高聳云天,氣勢雄偉。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這是對金陵的近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局部景色。水上是船舶的往來不斷,陸上是酒家的旗幟斜懸。“殘陽”、“西風”的環境,給讀者帶來了絲絲衰敗冷落的氛圍,為下闋抒發感慨作好了鋪墊。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作者面對壯觀的長江,勾起了陣陣聯想。廣闊的江水,遠接長空,難道它就是天上的銀河嗎?看呵:那彩色的航船,多像飛天的浮槎;那橫臥江中的島嶼,多像騰空的白鷺! 天上人間,渾為一體,真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圖畫,令人向往不已。
如果說,上闋是以橫向的描繪來敘述金陵景色的話;那么,下闋將以縱向的歷史來探索金陵興亡的緣由。
“念往昔、繁華競逐。”自從漢朝末年諸葛亮在鐘山頂上對孫權說了一句“鐘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的話,孫權就決定以金陵為國都,大興土木進行營建。后經東晉和南朝幾代的反復增擴,金陵達到了方圓四十里,居民一百四十萬的宏大規模。當時長安、洛陽均受戰爭破壞,金陵是魏晉南北朝期間全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競逐”二字,形象顯明地說明當時的統治者,一個同一個比賽豪華,一個比一個更加奢侈,這就非常深刻地闡明了六個朝代更迭不斷和金陵衰敗的真正原因。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這里的“嘆”是個領字,總提兩句。“門外樓頭”是隋滅陳的典故。杜牧《臺城曲》有“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詩句。韓是隋的大將,張是陳的貴妃。當隋軍由韓擒虎率領進攻金陵朱雀門的時候,陳朝末代皇帝陳叔寶還在和張貴妃登上豪華的結綺樓尋歡作樂,終于被俘亡國。“悲恨相續”是指金陵的統治者不接受歷史上奢靡喪國的教訓,六個朝代像走馬燈似地演出了一場又一場身敗國亡的悲劇。其實,金陵的統治者何至這六朝! 后來五代十國時建都金陵的南唐末代皇帝李煜不也是和陳叔寶走同一條路嗎! 以古而慨今,作者如許深沉的文字,也是給當代帝王的忠告。因而,“嘆”字的重點,似應落實在這一句上。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這是對歷代文人金陵懷古之作的總評。作者認為,唐代以來感慨金陵興亡的詩詞是夠多的了,但多數只是空嘆興亡榮辱,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的卻不多。那么,該總結出哪些規律性的東西呢?作者在這里留給讀者一個懸念,讓讀者進行思考,進行探索。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這既是對上闋“晚秋”和“澄江”的照應,又是為全詩總結渲染氛圍。往事隨流水而去,只有寒冷的水汽和由綠轉黃的秋草——一片蒼涼的景象,卻令人深思。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后庭》是指陳朝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的《玉樹后庭花》這支歌曲。歌詞贊美他的兩個寵姬——張貴妃、孔貴嬪的花容月貌,有“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等詞句,全是以華麗辭藻粉飾的靡靡之音。以帝王之尊來親自撰作,更說明這是地地道道的亡國之音。作者寫作的重點就在于此,為什么時到今日,宋朝的歌女,還在經常演唱這亡國之音?把這樣嚴肅的問題提到讀者的面前。這是作者在結束時又設計的一個令人深思的懸念。
詩歌畢竟以蘊涵為尚,往往并不直截了當地作出結論,而讓讀者反復品味。然而,詩歌的主題仍然是容易理解的。只要我們進一步看一看王安石的政治主張,結論是很清楚的:他在諄諄告誡北宋的統治者,千萬毋忘前朝“繁華競逐”的亡國之痛,決不能再現“悲恨相續”的局面,一定要從事政治革新,力圖富國強民,這才是當前的頭等大事。作者一片憂國憂民的政治熱忱,于此可見一斑。
全詞蒼涼沉郁,慷慨生哀,懸念迭起,意蘊深厚,確系懷古慨今的杰作。
王安石喜歡批評前人的缺點,但同時也很能接受前人的優秀遺產。全詞的最后三句,就是采用了唐人杜牧《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用來總結全詞的。從中也可看到作者如何批判繼承前人成果的一絲信息。
〔評說〕
楊湜《景定建康志》引《古今詞話》:“金陵懷古,諸公調寄《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東坡見之,嘆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梁啟超《藝蘅館詞選》:“李易安謂介甫文章似西漢,然以作歌詞,則人必絕到。但此作卻頡頏清真、稼軒,未可漫詆也。”
上一篇:詩詞·散曲《杜陵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梅圣俞詩集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