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說之
胡兒直犯洛陽宮,藹藹園陵指點中。
殄滅四夷心不遂,裕陵蕭瑟獨悲風。
宋廷的妥協退讓,使來犯的金軍更加猖狂。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開封,扣押了徽欽二帝。次年又兵分三路更大規模地大舉南侵。西京洛陽旋被攻占,宋朝皇帝的陵寢也面臨劫難。晁說之痛心疾首,寫下這首《痛恨》詩,表達自己的滿腔悲憤。
首句“直犯”,寫出金兵入侵的囂張氣焰。為忍辱議和,宋廷把黃河兩岸的勤王之師及各地鄉兵遣返原地,使得金兵得以“直犯”——幾乎在無抵抗的情況下長驅直入,渡過黃河。其結果是“藹藹園陵指點中”。從來神圣不可冒犯的兄弟們的陵寢已面臨來犯之敵鐵騎的踐踏!“藹藹”,林木茂密的樣子。這一句渲染了皇家陵墓的肅穆莊嚴,更流露出那一片蒼翠如今淪入賊寇“指點中”的悲痛和憤慨。
三、四句詩情轉折,由敘轉議。三句(“四夷”)應一句(“胡兒”),四句(“裕陵”)應二句(“園陵”),詩筆針線綿密。裕陵是神宗趙頊的陵墓。宋神宗1067—1085年在位,曾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力謀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元豐四年(1081),使李憲等結集軍隊,擬一舉滅夏,可惜因指揮失當而敗北。后曾再度舉兵,但也未能如愿。詩人這里感喟“殄滅四夷心不遂,裕陵蕭瑟獨悲風”,實際是以回顧往昔而感慨現今。神宗在世日多方努力企望滅絕四夷,可惜“心不遂”,終至遺恨九泉,豈意死后自己的陵寢竟倒霉遭受夷狄之兵的侵凌。如此慘痛的現實,令人揪心!難怪裕陵在悲風中更形凄涼、蕭瑟。
此詩緊扣詩題“痛恨”,筆墨集中,命意鮮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召力。值得一提的是,晁說之此類憂念國事具有強烈社會意義的詩篇集中頗有一些,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充分重視。
上一篇:張耒《初見嵩山》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子翚《江上》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