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春江花月夜》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②,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③,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
空里流霜不覺飛⑥,汀上白沙看不見⑦。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⑧。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⑨,青楓浦上不勝愁⑩。
誰家今夜扁舟子(11)?何處相思明月樓(12)?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13),搗衣砧上拂還來(14)。
此時相望不相聞(15),愿逐月華流照君(16)。
鴻雁長飛光不度(17),魚龍潛躍水成文(18)。
昨夜閑潭夢落花(19),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20)。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21)。
〔注釋〕
①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舊題。相傳為陳后主所創制。此篇為張若虛擬題而作。②江,指長江。③滟(yan雁)滟,水波相連的樣子。④芳甸,花草叢生的原野。⑤霰(xian憲),雪珠。⑥空里流霜,形容月光從空中流瀉下來。⑦汀,水邊平地。這句是說,月照沙汀如同蓋上了一層霜,分辨不清白沙與月色了。⑧皎皎,光明的樣子。⑨悠悠,這里形容白云飄行的樣子。⑩青楓浦,在今湖南省瀏陽縣,這里是泛指分別的地點。浦,大水有口別通。(11)扁(pian偏)舟,小船。扁舟子,指漂流在外的人。(12)明月樓,明月照耀下的樓,指思婦住的樓。(13)玉戶,指閨中。卷不去,簾可卷起,月光卻卷不去。(14)砧(zhen真),捶、搗衣服時下面的墊具。(15)聞,聽到音訊。(16)逐,隨。月華,月光。君,指在外的丈夫。(17)長飛,遠飛。光不度,飛不出月光。(18)魚龍潛躍,魚在水底翻騰。文,同“紋”,指水面波紋。(19)閑潭夢落花,夢見花落閑潭。(20)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樂亭縣西南,已沉入海中。瀟湘,水名,在今湖南零陵縣。碣石瀟湘泛指天南地北。(21)搖情,牽動情思。
〔分析〕
抒發月夜感觸的長篇歌行《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壇上一篇少見的杰作。作者通過對自然界的深入細致的觀察和精巧的藝術構思,把“春、江、花、月、夜”五種在特定條件下緊密關聯的事物,有機地組織起來,構成和諧統一、發人深思的神奇畫面。這首詩,既沒有停留于對景物的贊嘆,也沒有把感觸局限于對人世間離愁別恨的同情,而是運用含蓄的啟示,引導人們去追求實現完美的生活。從藝術方面來看,作品熔詩情、畫意、哲理于一爐,感情真摯飽滿,語言流暢生動,具有強烈的吸引魅力。
《春江花月夜》全詩三十六句,可分三個層次。開頭八句,側重借助寫景謳歌春夜月光籠罩下大自然的美麗。起句氣勢磅礴,以“連海平”三字,展示下游入海處江面的遼闊。接著,又用“共潮生”,把水天相接處明月冉冉升起的畫面,形象而生動地托出。第三第四句敘寫柔和的月色,拂照著綿延千里的江面,江水流經之處,都能因粼粼的水波,看得到它撒布的閃爍的光輝。詩中用“滟滟”這一迭詞,描繪閃忽不定的光澤,非常貼切。雖然春江月夜的景致,已由上面四句勾出了鮮明的輪廓,但作者并不以此為滿足,而是進一步借助動詞“繞”字,引導讀者隨同曲折宛轉的江流,走入“美”所締造的嶄新境界:在芳草如茵的原野一端,皎潔的月光,傾瀉在花林之上,像是撒上了一層霜雪;原來以白沙覆蓋而自傲的汀洲,此刻也因月光的明亮而顯示不出它的特色了。這幾句重點描寫月光的皎潔,雖然使用白描的語言,手法上也很重視表達的變化。例如“皆似霰”,用的是明喻;“空里流霜”卻屬暗喻了。末句沒有直接提到月光,但是“白沙看不見”的變異,卻以反襯的形式,有力地襯托出月光的魔力!在月光的浸染之下,自然界變得那么神奇,充滿著優美的寧靜。
第九句到十六句,是思維發展的第二個層次,話題很自然地轉入對宇宙與人生認識的探索。皓月當空,碧空如洗,使詩人在贊嘆大自然的純凈肅穆的同時,不能不感慨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促。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提問里,多少暗含著詩人某種程度的感傷:秦人不見漢時月,秦月偏能照漢人。如果人能和明月一樣永世長存就好了。然而,在進一步思索之后,他很快地穩定了情緒,他領悟到個人的生命雖然有限,但從整個人類世代連綿的宏觀放眼,則人類與美好的自然界,與宇宙,都是長期存在的?!按鸁o窮已”的認識,幫助詩人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念。不過,他也不能無視現實生活中的缺陷,第十五、十六兩句,通過“待”字和“送”字,借助擬人的修辭手法,以江月待人,流水無情,表達他對人世間因離別而虛度年華的男女真摯的同情。感觸在這里巧妙地過渡到第三層次,也是這首長詩的核心。人生既是如此短暫,在美好的春天,在青年時代團聚廝守,當然是非??少F的幸福。但是,現實生活常常迫使傾心相愛的男女青年不得不分離,特別是詩人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或因功名科舉,或為衣食奔波……這就造成人世間大量的離愁別恨。月明的春夜,更容易觸發他們的痛苦悲哀。首先,他用“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總寫游子和少婦分處兩地的相思,“去悠悠”的白云,喻指遠去飄泊的孤帆,它所??康牡攸c,就是寂寞凄涼的“青楓浦”,所以要用“不勝愁”三字來訴說離別的感傷。但是這痛苦不僅是扁舟上的游子所獨具的,同時也是高樓上的少婦共有的悲哀。“可憐樓上月徘徊”八句,集中描寫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深切懷念。作者用富有同情心的“月”,委婉地寫出少婦的惆悵。正是憐恤她那么孤獨,月亮才拗執地留下來陪伴她,把柔和的光輝灑在她的梳妝臺、玉簾櫳和搗衣砧上;然而,這片月色非但不能幫助她排遣對丈夫的思念,反而更勾起女主人公的離愁。她希望自己能幻化成月光,追隨遠在天邊的丈夫。這種幻想顯然背離現實。古代的交通是那么不便,連托人傳送書信都很困難,所以作者用“鴻雁長飛光不度”兩句,寫少婦仰望長空,俯視江面,無可奈何的悲嘆。結尾八句,寫游子思鄉歸不得的悵惘。雖然飄泊異鄉,對家鄉和愛人,卻是夢魂縈繞,難以忘懷。春光的流逝,使他聯想到妻子正在為他而憔悴,美好的時光被耽誤和浪費了,看著江潭的落月,他不能不為妻子和自己傷悲。他當然希望能早日回家,但道路是那么遙遠,詩人用渤海的“碣石”與湖南的“瀟湘”(湘江的別稱),喻示兩位主人公之間漫長的距離,同時又以“斜月”、“海霧”和幽暗的“沉沉”,烘托團聚的艱難。更放開視野,“不知乘月幾人歸?”把真摯的同情與美好的祝愿,施于普天下遠離故土的游子,期望他們都能有在多情的月光拂照下星夜趕回的時刻。
讀張若虛的這首長詩,我們好像在觀賞一幅淡雅清幽的水墨畫,但它卻又不是靜止的。這首詩從月之初升、臨空、西斜,最后歸于沉落,有一個完整的巡回過程;它的亮度,也由柔和,經明亮,達于朦朧,乃至藏匿于重重海霧的背后;它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靜謐的,但同時又是遼闊的世界:江潮、花林、汀洲、夜空、白云、河岸、青楓、扁舟、高樓……乃至望月懷人的少婦和游子,筆觸柔和細膩,同時卻又不失灑脫與深沉。它以清新的詞句和意境,表達詩人對生活與美的強烈的愛,鮮明體現了初唐充滿朝氣的進取精神。而四句一韻,平仄交錯,更使這首長篇歌行的內容,在委婉和諧的音節襯托之下,獲得了相當完美的表達效果。
〔評說〕
陸時雍《唐詩鏡》:“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br>
鐘惺《唐詩歸》:“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br>
王夫之《唐詩評選》:“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無下口分在。”
毛先舒《詩辯坻》:“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上一篇:詩詞·散曲《春曉》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晏子使楚》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