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印度泰姬陵
1960年4月
一座雄偉陵墓,白石閃閃發光。
不盡思古幽情,徘徊月下生香。
難說世界第一,應贊舉世無雙。
古代藝術遺產,至今放射芬芳。
到處紅光似火,到處綠樹成行。
讓我北國詩人,祝福南亞鄰邦。
注釋:
泰姬陵——“泰姬·瑪哈爾陵”,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為紀念死去的皇妃而修建的。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的阿格拉城東南,亞穆納河南側,被譽為“完美建筑”,又稱為“印度的珍珠”。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不盡思古幽情——難以發盡思念古人的感慨;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涼之情。
徘徊——往返回旋,來回走動。
賞析:
1960年4月19日,陳毅同志陪同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后,于當天下午17時到達印度新德里,開始對印度進行友好訪問。4月23日上午,陳毅同志在當地官員陪同下參觀了泰姬·瑪哈爾陵(即泰姬陵)和阿格拉堡,之后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全詩共三節。第一節上聯寫實,由外及內,將泰姬陵雄偉的外觀與內置陵墓十分逼真地點綴出來。泰姬陵是一座為愛而生的建筑。整個陵園呈長方形,長576米、寬293米(另有資料說長580米、寬305米),總面積17萬平方米。四周被一道高高的紅磚石墻圍繞。泰姬陵四方各有一扇門,陵墓及平臺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遠看晶瑩剔透。陵墓上部是一個高達67米的碩大白色圓頂,平臺的四角各有一個高達43米的白色尖塔,尖塔與圓頂相互映襯,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閃光,十分壯觀。作者用“雄偉”二字渲染外觀,接著用“白石”凸顯內置陵墓,由外及內,顯得很有層次。第一節下聯寫虛。作者直接抒情,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場景發出了思古之幽情。作者為何有如此強烈的感受呢?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的皇帝沙賈汗本想在泰姬陵旁為自己修建一座黑色陵墓,中間建一座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橋,與泰姬陵相連,這樣死后就能與愛妃相對而眠。不想其子篡位成功,將其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沙賈汗只能每天透過小窗眺望愛妃之陵,直至8年后含恨去世,葬在泰姬陵內。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多少有點讓人動容。二是當年沙賈汗為愛妃建造陵墓,耗時達22年之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引發了詩人的深思。“徘徊月下生香”是對“不盡思古幽情”的回應,作者似乎意猶未盡,把“幽情”置于“月下”,讓思緒在月光下往返回旋,從中咀嚼出新意來。
第二節四句,是作者對泰姬陵的贊美。上聯用“難說”反襯“贊舉”,突出了泰姬陵“舉世無雙”和“世界第一”的地位。下聯是對上聯的遞進,表明這座陵墓充滿了藝術魅力——它不僅在印度舉世無雙,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至今放射芬芳”。
第三節由內及外,作者先寫實,再寫虛。此時,作者已參觀完內置的陵墓,走向院外。“紅光似火”是寫實。陵墓外的高大圍墻用紅磚砌成,足下的甬道,也是紅石鋪就,在春陽的照耀下,讓人感到紅光似火。“到處”二字用得非常逼真,把整個陵園的氣氛烘托了出來。作者用比興的手法,讓靜景充滿了靈氣?!熬G樹成行”也是真實的摹寫。甬道上栽有蒼松翠柏,旁邊還栽有果樹,象征著生與死?!熬G樹”與“紅光”交融在一起,陵墓與水中的倒影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溫馨和諧的畫面,讓人頓覺眼前的陵園充滿生氣。下聯寫虛,作者借景起興:“讓我北國詩人,祝福南亞鄰邦。”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地處南亞的印度人民的美好祝愿。
這首詩用筆凝練,狀物、思幽、抒情渾然一體,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節節遞進,讀后令人余味生香。
上一篇:陳毅《衛崗初戰》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反攻下汀州龍巖》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