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明妃曲》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②。
低徊顧影無顏色③,尚得君王不自持④。
歸來卻怪丹青手⑤,入眼平生未曾有⑥。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⑦。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⑧;
寄聲欲問塞南事⑨,只有年年鴻雁飛⑩。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11)。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12),人生失意無南北(13)。
〔注釋〕
①本篇選自王安石《臨川集》。明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諱改為王明君,故稱。原共二首,本篇列第一。作于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在頌美明妃的絕色和她對祖國的懷戀的同時,也流露出作者不為人知重的感慨。②淚濕春風,淚流滿面。杜甫《詠懷古跡》有“畫圖省識春風面”,這里因以“春風”指面。③低徊,如徘徊,心有感念、猶豫,行動也遲遲不前。顧影,顧視自己的影像,是自我憐惜。無顏色,無動人的顏色,指因傷心而面色慘淡。④不自持,傾倒得把握不了自己。⑤歸來,如言“回頭來”,指元帝言。丹青手,畫師。⑥入眼,指能看得上的。⑦“意態”二句,人的神采從來是畫不出來的,毛延壽因所畫的昭君不如本人而被殺實是冤枉。⑧著盡漢宮衣,衷心思漢,所以常穿漢宮衣。日久,衣皆穿盡。⑨塞南,邊塞以南,指漢王朝地域。⑩“只有”句,相傳鴻雁可以傳書信,但明妃只見雁飛,不見書至。(11)“好在”,如言“好吧”;是問候語,有時用在被問候者之前。氈城,匈奴所居氈帳,這里指居住在氈城的生活。(12)咫尺,極近的距離。咫(zhi只),八寸為咫。長門,長門宮。阿嬌,姓陳,漢武帝的皇后。后失寵,退居長門宮。(13)無南北,不分南北,是說北國,南朝均有失意人。
〔分析〕
以昭君出塞為題材的詩歌,歷代不乏名作。如晉石崇的《王明君》,以敘事見長;杜甫的《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則抒情深摯,凄婉欲絕,都膾炙人口,千古傳頌。但泛覽此類作品,主題大都類同,都代昭君傾吐哀怨。唯獨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蹊徑獨辟,另具識見,不同凡響。
本篇原列第一。“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作者以細處入手,開篇就寫昭君遠嫁的場景,將歷史的距離消逝得無影無蹤,作者猶如這一歷史事件的親眼目睹者,動情地描述著昭君的哀怨,通過寫她的淚、她低垂的鬢腳、她的“低徊”、“顧影”、“不自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但細微的場面卻烘托出一個悲字。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這里作者轉換了敘述角度,寫漢元帝的心理活動,以此暗襯昭君的美。沒能擁有昭君的姿容,全怪畫師的失職,也說明漢皇的昏庸。“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這是王安石的精心之筆,《西京雜記》中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這種說法向來為世人所接受,這樣毛延壽似乎也成了不可饒恕的罪人,王安石一反這種說法,并不是為毛延壽鳴不平,而是以他作為陪襯之筆,并不是他有意將昭君畫丑,而是他沒能力畫出昭君的“意態”。詩到此,將昭君的悲劇推到高潮,也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去品評昭君的容貌,無須作者直言明妃的傾國傾城之美。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敘述角度再次轉換,寫昭君遠嫁后的心理活動,“欲問”、“只有”飽含昭君無窮的的孤獨和落寞,和杜甫“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意境一樣悲涼。“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這就是昭君遠嫁的使命和命運。“萬里”、“好”、“莫”字字透著歸漢的無望。
最后兩句是作者水到渠成的議論,聯系作者寫此詩的年代,正值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離他任宰相提出變法還有十年,躍躍欲試的激情可以想見。“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一方面諷刺漢元帝的昏庸,一方面略有自況,盼望得到仁宗的賞識。
作者寫歷史人物和事件,不落俗套,善用烘托和細致的心理描寫來精心構思,通過人物心理和場景的轉換向讀者展示了歷史的生動場面。鏤刻人物內心世界語言簡練,將巧妙的構思深藏于每一句平靜的敘述之中,仿佛自己只是一個不帶主觀色彩的敘述者和鏡頭組接者,其實不然,如寫昭君的美所用的手法令人叫絕。杜甫的《詠懷古跡》全詩透著氣勢磅礴的議論格調,而王安石的《明妃曲》則將心機深藏幕后,在自然生動的描述中,使作者要調動的一切情緒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王安石的詩歌特點。
上一篇:散文賦《日喻》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春愁》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