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李德裕在崖州司戶任內,登上了崖州城,懷念長安,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絕。
古人登高懷遠,觸景生情,吟詩作賦,是常有的事。而這首詩卻不同于尋常的登高之作,通篇畫面開闊,寄意深邃,語言凝煉,韻調深婉,一股郁勃之氣躍然紙上。
詩的第一句直接點題,說詩人自己登樓是為了遙望京城。李德裕出身于名門望族,有著遠大的抱負。武宗時拜為太尉,封衛國公,他制馭宦官,收復國土,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到了宣宗時,牛黨得勢,一反他之所為,并把他由太子少保貶為潮州司馬,最后又把他趕到崖州。這時他已經六十三歲,撫今追昔,自然而然地思念起曾給他以重任的武宗,因而在詩中寄托了對京城長安的無限眷戀之情。作為身系國家安危的重臣,“獨上高樓”的“獨”字,既有因個人在政治上受打擊、被排擠的感傷成分,也透露了他對家國興衰的極端關切之情。
第二句用夸張的寫法,說鳥從眼前這個地方飛到京城,需要半年的行程。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年已老,生還的希望更屬渺茫。進一步吐露了他依戀君國之情和無故遭貶的憤懣之情。
三、四兩句進入對景物的描寫,寄慨遙深。詩人登高而望,見郡城處于群山環抱之中,不免觸景生情。他知道,自己作為李黨的領袖,被貶于這南荒之地兇多吉少,歷史上不少重臣就是這樣被貶死的。看清了自己的處境,他心里反倒坦然了,心理取得平衡,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也得到和諧與統一,明明身在“百匝千遭”的青山之中,欲歸而不得,卻說是“青山似欲留人住”,不讓他歸去。如此用筆,筆法顯得曲折有致,使感情表達得更加深刻、沉郁,作品也更具有藝術魅力。
李太尉之在崖州也,郡有此亭子,謂之望闕亭。太尉每登臨,未嘗不北睇悲咽。有詩云: “獨上江亭望帝京,……”今傳太尉崖州之詩,皆仇家所作,只此一首親作也。( 〔宋〕錢易《南部新書》)
上一篇:《登岳陽樓·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