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室語》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唐 甄
唐子居于內②,夜飲酒,己西向坐,妻東向坐,女安北向坐③,妾坐于西北隅,執壺以酌,相與笑語。唐子食魚而甘,問其妾曰:“是所市來者④,必生魚也?”妾對曰:“非也。是魚死未久,即市以來,天又寒,是以味鮮若此。”于是飲酒樂甚。忽焉拊幾而嘆⑤。其妻曰:“子飲酒樂矣,忽焉拊幾而嘆,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無遠見⑥,吾欲有言,未嘗以語人,恐人之駭異吾言也⑦。今食是魚而念及之,是以嘆也。”妻曰:“我,婦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試以語我。”
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妻笑曰:“何以謂之賊也?”曰:“今也有負數匹布,或擔數斗粟而行于涂者⑧,或殺之而有其布粟⑨,是賊乎,非賊乎?”曰:“是賊矣。”
唐子曰:“殺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三代以后⑩,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漢,然高帝屠城陽(11),屠潁陽(12),光武帝屠城三百(13)。使我而事高帝,當其屠城陽之時,必痛哭而去之矣;使我而事光武帝,當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為之臣也。”
妻曰:“當大亂之時,豈能不殺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亂豈能不殺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殺者二:有罪,不得不殺;臨戰,不得不殺。有罪而殺,堯舜之所不能免也;臨戰而殺,湯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殺為?若過里而墟其里(14),過市而竄其市(15),入城而屠其城,此何為者?大將殺人,非大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偏將殺人,非偏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卒伍殺人(16),非卒伍殺之,天子實殺之;官吏殺人,非官吏殺之,天下實殺之。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戰,百姓死于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17),哭聲未絕,目眥未干(18),于是乃服袞冕(19),乘法駕(20),坐前殿,受朝賀,高宮室,廣苑囿(21),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彼誠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殺人之獄,我則有以處之矣(22)。匹夫無故而殺人(23),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無故而殺人,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24)。是何也? 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無故而殺之,其罪豈不重于匹夫?”
妻曰:“堯舜之為君何如者(25)?”曰:“堯舜豈遠于人哉(26)?”乃舉一箸指盤中之余魚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釣于池而得魚,揚竿而脫(27),投地跳躍,乃按之椹上而割之(28),刳其腹(29),犀其甲(30),其尾猶搖,于是煎烹以進,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魚,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31),甘天下之味,亦類于一魚之味耳,于魚則不忍,于人則忍之,是豈人之本心哉?堯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妾,微者也(32);女安,童而無知者也。聞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33),咨嗟欲泣(34),若不能自釋焉。
〔注釋〕
①本篇選自唐甄《潛書》。室語,在家里說的話。②唐子,唐甄自稱。內,內室。③女安,女兒名安。④市,買。⑤拊,用手拍擊。幾,小的案桌。⑥溺于俗者,陷入世俗之見的人。⑦駭異,驚訝。⑧涂,通“途”,道路。⑨或,有人。有,占有,指搶奪。⑩三代,指夏、商、周。(11)高帝,漢高祖劉邦。屠城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劉邦和項羽追秦將章邯至城陽(今山東莒縣、沂南、蒙陰東部一帶),屠殺全城。事見《史記·高祖本紀》。(12)屠潁陽,秦二世三年四月,劉邦南攻潁陽(今河南許昌),屠其城。事見《史記·高祖本紀》。(13)光武,漢光武帝劉秀。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農民大起義,劉秀乘機起兵,創建東漢,稱光武帝。屠城三百,劉秀手下大將軍耿弇為劉秀共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事見《后漢書·耿弇傳》。(14)墟其里,使百姓居住的地方成廢墟。里,鄉里。(15)竄其市,把市鎮的人趕走。竄,猶遷。(16)卒伍,此指軍隊。(17)暴(pu 曝)骨,顯露尸骨,指死于野外。(18)目眥(zi自),眼眶。(19)袞(gun滾)冕,袞是皇帝的禮服,冕旒是皇帝的禮帽。(20)法駕,皇帝之車。(21)苑囿,帝王游樂打獵的場地。(22)這句是說,我就有辦法來處置了(指懲治那些屠殺民眾而掠奪財富的帝王)。(23)匹夫,百姓。(24)百其身,意即使他死一百次。(25)這句說,作為國君怎么樣呢。(26)遠于人,與一般人有很大差別。(27)脫,解下來。(28)椹(zhen 真),砧板,切菜用的板。(29)刳(ku 哭),剖開而挖空。(30)犀(chi 池),削,剖殺。 指刮掉。 甲,鱗。(31)不啻(chi叱),不只。 太山,泰山。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喻極細微。(32)微者,指地位低下的人。(33)悄然,愁苦的樣子。(34)咨嗟(jie 皆),嘆息。
〔分析〕
明清易代,“天崩地解”。晚明已腐朽到“國勢如潰瓜,手一動而流液滿地矣”,故明末農民起義軍直搗北京,思宗自縊,明朝覆亡,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廷入主中原,以軍事手段征服全國,伴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類的大屠殺。殘酷的現實震醒了許多士大夫知識分子,他們在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的罪惡,并口誅筆伐,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黃宗羲的《原君》和本文都是典型代表。《原君》抨擊歷代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腦”,“敲剝天下之骨髓”,以奉其一己之私,因此“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室語》更直指“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他們的民主啟蒙思想對于中國近代革命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思想史上都有一席之位。
唐甄是順治舉人,嘗任知縣十個月即棄官而去,窮厄居吳中,而“陶陶然振筆著書不輟”,其友魏禧見而嘆曰:“是周秦之書也,今猶有此人乎?”可見唐文很像先秦諸子散文。《室語》也繼承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優良傳統而又自成一家。
題作“室語”,示“小中見大”。一般政論文章都有“嚴正”標題以揭示論題或意旨,本文則作“室語”,意即在家里說的話,看似閑話家常,實為一篇具有精深政治思想理論的大文字,足以令世人驚心“駭異”,正是寓大于小,小中見大,而又使人感到平易親切,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理論觀點。
家人團坐,自“食魚”入題。與一般政論不同,本文先由日常家庭生活入筆,有人物,有閑談,具有故事性、形象性,由“食魚”談起,由近及遠,逐步導入。唐子夜飲,家人團坐,一家四口,各有坐向,而夫妻相對,為下文對話作好鋪墊。從“食魚而甘”引出與妾的對話,談魚味何以鮮美,為后文伏脈。繼而唐子由“飲酒樂甚”忽而“拊幾而嘆”,再由其妻問故,推出“吾欲有言,未嘗以語人,恐人之駭異吾言也。今食是魚而念及之,是以嘆也”一段,先墊以“恐人駭異”,提示將有驚世駭俗之見,引讀者注目,而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以為下文蓄勢。其妻“愿子試以語我”一句,便開啟下文滔滔滾滾一瀉千里之勢。
三段推理,論帝王皆賊。唐子先以“大清有天下,仁矣”推擋一句以杜人口,以便下面暢所欲言。緊接“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果然石破天驚,令人“駭異”,一針見血,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字字閃耀著民主的光輝! 旋以夫妻問答,作形式邏輯三段論法推理:大前提為“殺一人而取其布粟者為賊”,小前提為“凡帝王皆殺天下人而盡取其布粟”,結論是“所以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繼又舉“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漢”,“然高祖屠城陽,屠潁陽,光武帝屠城三百”,所謂“善”者尚且如此殺人之多,遑論其他! 作者緊接著又假設自己“事高帝”,“事光武帝”,那么當他們屠城之始即“必痛哭而去之矣”,表示出極端厭惡和決絕態度。“吾不忍為之臣也”,等于向“忍為之臣”的古今幫兇們也投去一槍!
文勢遒勁,斥天子殺人。妻問“當大亂之時,豈能不殺一人而定天下”很有代表性,并將討論推進一層,文章波瀾迭起。唐子先區分“不得已而殺”的情況共兩種,一為有罪者,一為臨戰時,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死于這兩種情況以外:“過里而墟其里,過市而竄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所過之處,濫殺無辜,簡直是嗜殺成性! 而這些“大將”、“偏將”、“卒伍”、“官吏”的大肆屠殺,都是為了“天子”一家一姓的政權,所以“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 真是一刀見骨。此言無罪而殺。“天下既定,非攻非戰,百姓死于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此言非戰而殺。文章進而通過尖銳的對比,指出一方面是“暴骨未收,哭聲未絕,目眥未干”,而一方面則“乃服袞冕,乘法駕,坐前殿,受朝賀,高宮室,廣苑囿,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因而怒斥:“彼誠何心而忍享之?”充分暴露歷代帝王的狠心與殘忍! 這二小節文字連用排比,文勢遒勁,解剖與批判,力透紙背,使歷代帝王反人民的丑惡嘴臉昭然若揭! 繼之,作者又假設“上帝使我治殺人之獄”,則將對歷代帝王按“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的原則加以百倍的懲罰,因為“天子”本“天下之慈母”,而竟無故殺天下人,則其罪當然“重于匹夫”! 這同樣代表了人民的正義之聲。
回扣“食魚”,歸堯舜本心。此處又以妻問“堯舜之為君何如者”推開一層。作者指“盤中余魚”繼續從“味甘”說起,生動地描述把一條活蹦亂跳的魚“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犀其甲,其尾猶搖”,而煎烹以進則人不忍食,而人比于魚又“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于是推出“殺一魚而甘一魚之味則不忍,殺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則忍之”,這是違反“人之本心”的,而“堯舜之道”恰在“不失其本心而已矣”。這里,作者根據孟子“性善論”的觀點,企圖諷諫最高統治者不要“失其本心”,表現了他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殊不知歷代帝王為其反動本性所決定,是決不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
婦人孺子,皆聞論嘆息。文章主旨論列完畢,作者不忘以一小段作首尾呼應:“妾,微者也;女安,童而無知者也。聞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嗟欲泣,若不能自釋焉。”說明唐子之論達理而通情,深刻而感人,婦人孺子無不為之感動,而開篇所出四人皆有著落,從而完整地收結,真乃珠聯璧合,渾然一體。
由本文可知作者精熟先秦諸子散文,尤受孟子和墨子影響,人性論、行仁政、民貴君輕等思想源于孟,“非攻”見解則源于墨。而邏輯推理,層層深入,善作比喻,自眼前淺近事物說明深刻道理,逐層追問,引人入彀以及排句氣勢等均與孟、墨之文有同樣妙境。而本文理論的高度、批判的鋒芒均超越前人。從家常談話來闡明理論高見,以“食魚”為題而由淺入深,家人四口均介入,論理與敘事描寫相結合,使文章親切有味,富于生活情趣,語言通俗平易,結構謹嚴,首尾呼應等,又自屬唐子文章所特有。
上一篇:詩詞·散曲《客從遠方來》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寒花葬志》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