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 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 學人拜新月。
施肩吾,字希圣,號東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西北)人。唐元和進士,后隱居洪州西山,世稱“華陽真人”,詩奇麗,有《西山集》十卷,《全唐詩》存詩一卷。
詩人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舉家鐘愛年最小”(《效古詞》), 因而詩人多次以幼女題材入詩。黃叔燦《唐詩箋注》評述這首詩說:“真情真景,無斧鑿痕。 ‘學人’二字,所謂‘道是無情卻有情’也。”這詩確實以白描手法寫出了幼女的稚趣。
詩寫才六歲的女孩子于“七夕”學著大人拜月“乞巧”。七夕是女孩兒的歡樂晚會之時,她們多來乞巧,如林杰《乞巧》詩所寫:“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才六歲的小孩子,還不知道什么叫“巧”和“拙”,當然也沒有其他什么雜念。她混雜在大人之間,只是模仿著姑姑姐姐的樣子做,以為好玩罷了。“學人”和“未知”相應;“未知”和“六歲”相合。
才六歲的孩子能“學人拜新月”,這動作可謂靈巧,但她并不明白拜新月的意義,只是一種無意識的模仿,也就拙得很。這種“拙”,不是知事明理人的笨拙,也非成人不諳規律的弄巧成拙,更非該做好而做不好的拙劣,而是尚未知巧與拙的孩子,卻學著乞巧的大人拜,行為很巧,姿態很拙;心智很巧,外觀很拙。這種“巧”與“拙”統一在“幼”字上,也就在這種“巧”與“拙”的矛盾中溢射出稚趣。
這首幼女詞無一麗詞奇語,而趣味盎然,就在于選材別致,觀察入微,捉住傳神細節,以幼女的天真爛漫為敘寫對象,而使詩成為質樸而風趣的妙作。
上一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幼女詞·毛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