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寒花葬志》原文與翻譯、賞析
[明] 歸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②。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③。葬虛丘④。事我而不卒⑤,命也夫!
婢初媵時⑥,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⑦,婢削之盈甌⑧。予人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⑨,目眶冉冉動⑩。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11)。吁,可悲也已!
〔注釋〕
①本篇選自歸有光《震川文集》。寒花,作者家中婢女。②魏孺人,歸有光的妻子。孺人,明清時為七品以下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舊時也用作對一般婦女的尊稱。媵(ying硬),古代指隨嫁的侍婢。③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嘉靖丁酉為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④虛丘,荒丘、墓地。⑤卒,終。⑥媵,此處作動詞用,隨嫁。⑦爇(ruo弱),點燃。⑧盈甌,裝滿小瓦盆。⑨即飯,吃飯的時候。⑩冉冉,緩慢。(11)奄忽,急遽貌。
〔分析〕
本文是歸有光為家中婢女寒花作的一篇葬志。葬志,是墓志銘的一種,記述死者的生平和事跡,刻石放在墳墓中。歸有光作此文時,寒花已去世十年,且無遷墳改葬之事,故無需撰寫葬志,作者只是借這種文體表達對寒花的追憶。
文章開頭按葬志的體例,交代了寒花的出身來歷、去世時間和埋葬地點。接著作者悲嘆:“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對一個年輕生命的夭折表示出極大的疼惜。
第二段追記寒花生前的情形。“垂雙鬟,曳深綠布裳”,是描寫其外貌。一個十歲的齠齡女孩,卻梳著成年婦女的發髻,穿著長長的拖到地上的衣裙。“深綠布裳”正與她婢女的身份相切合,真是可愛又可憐! 寒花作為一個婢女,過早地承擔了成年人的責任,但來到作者家的時間一長,還是露出了她磨滅不了的孩子氣。一日天寒,寒花煮熟了荸薺,削了滿滿的一盆。作者進門欲取而食之,寒花卻不給,拿走了。原來寒花是魏氏從娘家帶來的婢女,從小侍候魏氏慣了,因此心中只有魏氏。她削荸薺是給魏氏吃的,別人要吃她就不樂意,哪怕是一家之主也不買賬,惹得女主人魏氏笑個不停。這正是寒花天真憨厚處。接著寫寒花吃飯時“目眶冉冉動”,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態,在稚氣中故作老成。一個天真靈秀,活潑可愛的女孩形象躍然紙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歸結。寒花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可是轉瞬間她已去世十年了。“吁,可悲也已!”歲月的無情,生命的脆弱,使作者感到莫名的悲哀。
文章在悼念寒花時,也流露出作者對前妻魏氏的思戀。寒花死時,魏氏已亡故五年。文中時時提及生前情深意篤的前妻,文章開頭便點明:“婢,魏孺人媵也”,文中描寫的兩件事,也皆以魏氏收結:“魏孺人笑之”,“孺人又指予以為笑”。寒花的性格,應該與魏氏對她的寵愛大有關系。作者憶及當年和睦溫馨的家庭生活時,怎么能不更加思念女主人呢?
中國傳統觀念歷來強調文章是載道的工具,關系到安邦治國的千秋大業,文章的價值就在于宣揚封建的道德觀念,而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世俗感情是與文章無緣的。歸有光卻專門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婢女作志,通過日常瑣事來表現世俗的樂趣和濃郁的人情,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突破,從而開了晚明小品文的先聲。全文僅一百來字,卻從外貌、行動、神態等各方面鮮明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用筆極其凝煉,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的高超能力。此文在結構上也頗有特色,第一、三段抒發作者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著力營造出凄涼的氛圍;中間一段寫家庭中融融之樂,筆調輕松明快,兩相映照,懷昔傷今之情更顯深摯。王夫之在論詩時提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可以取得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歸有光此文可謂是對這一理論的最好詮釋。
〔評說〕
姚鼐《古文辭類纂》:“文中有畫,吾與此文云然。”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能將婢女神態,曲折描寫出來。著墨不多,而神采生動,此是震川擅長文字,所謂于太史公所深會處也。”
上一篇:散文賦《室語》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寡人之于國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