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泉
位于無錫惠山東麓頭茅峰下,惠山有9龍13泉,以二泉最負盛名。古稱惠山泉,唐大歷年間(公元767——779年)縣令敬澄“考古按圖,葺而筑之”,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唐代茶圣陸羽曾評定天下泉水20種,以江州廬山谷洞簾水為第一,無錫惠山石泉水為第二……,所以惠山泉又稱“陸子泉”。宋徽宗將二泉水列為貢品,月進百壇。蘇東坡在此留下了“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名句。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六下江南,均曾到此品泉題詩。自從近代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一曲《二泉映月》,二泉從此蜚聲海外。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為八角形,水質最好,汲泉者均取此水,千百年來,石檻被踩陷10多厘米。中池為方形,緊鄰上池,宋高宗南渡,曾飲泉于此,筑亭上池和下池之上,名“二泉亭”,題額“源頭活水”。亭中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天下第二泉”石碑。下池最大,為長方形,鑿于北宋明道年間(1032——1033年),池長7米,寬10米,深3米多,緊倚漪瀾堂。池壁有明弘治(1488——1505年)初年精工雕刻的石螭首,形制古樸。泉水經漪瀾堂下面的暗渠通螭口,流入方池。池前有“觀音立鰲魚”太湖石迭石一組,右有龍女石,左有善才童子石。方池北墻上有清雍正時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所題“天下第二泉”大字題刻。上、中池和下池之間的漪瀾堂,始建于宋代,形制如亭、翹角飛檐,四面回廊,門窗雕刻精細。乾隆曾在此設御座品茶。現建筑木構敞軒、3間7楹、歇山頂,四面環廊,建于清同治(1862——1874年)年間。二泉亭上的景徽堂,原為陸子祠,祀“茶神”陸羽。
〔古詩文賞析〕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宋·蘇軾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萬壑傳。
該詩作于宋熙寧七年(1074年),時蘇軾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因宦游而途經無錫。這次去無錫,主要是看望他的老朋友錢安道弟弟錢穎,錢穎,字—弟,又稱錢道人,長期隱居于惠山,號惠山山人。錢道人用二泉水烹小龍團茶葉盛情款待蘇軾。事后,蘇軾又乘興登上了惠山主峰,遠眺太湖的湖光山色。寫下了這首膾灸人口的名篇。首句“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作者21歲隨父蘇洵、弟蘇轍離開故鄉四川眉山赴東京(今開封)參加禮部秋試,次年中進士,旋因母程夫人病故,回蜀奔喪,24歲那年與父親、弟弟三人由眉山登舟,經嘉州、忠州,出三峽,歲暮抵荊州,復由陸路再度赴京師。授官以后,因宦游之故,足跡曾涉及長江沿岸揚州、鎮江、蘇州、常州、丹陽等地,更兼蘇軾深喜游歷名山大川,因此,初次來到自南北朝起便負有盛名的無錫惠山,他便發出了上述的感慨。“逢山未免更留連”,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無比熱愛,也進一步說明了惠山有其獨特的迷人之處,否則不會引起作者如此流連的。
頷聯述寫拜謁老友錢道人,兩人用二泉水烹小龍團茶相互品茗的情景:“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小龍團,茶名,產于福建建州,茶成圓餅狀,上刻龍形圖紋,是宋仁宗時的貢茶。據葉夢德《石林燕語》卷八:“建州歲貢大龍團茶各二斤,以八餅為斤。仁宗時,蔡君謨(襄)知建州,始別擇茶之精者為小龍團十斤以獻。”“自小龍團出,而龍風遂為次矣”。“獨攜”,顯然是蘇軾從外地帶來的,因其罕見,故作此語,“天上”,“此物只應天上有”,愈見小龍團的珍貴。據《江鄰幾雜志》載:“蘇子瞻嘗與蔡君謨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蘇茶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由此可見,蘇東坡還是一位品茶專家,他從老遠的地方,專門攜來名茶小龍團,又專門用第二泉烹煎,除說明二泉水的名氣大以外,還反映了蘇軾與錢首的友情之深。
頸聯用十分凝煉的筆法,高度概括了惠山“深秀蒼老、九峰高峙”的勝慨以及太湖“五湖環映、煙波浩渺”的美景:“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譽,古代即筑有登山石路,南朝南平王劉爍同隱居在這里的湛挺登山游覽,留下了“此丘蘊靈詭,憑覽趣亦瞻”的詩銘,從此便形成了游惠山的習俗。“九龍脊”,惠山北望,狀如九條游龍,登上九龍脊,也就是隱指登上了惠山的最高峰——三茅峰。這里是遠眺太湖的勝處。附近有明人刻石“三吳第一山”。由于蘇軾在此詩中高度地概括了惠山的特色:名泉、名山、名湖,因此后人將此詩的頷聯、頸聯分別鐫刻在三茅峰頂的石壁,既表達了后學對此詩的推崇,也表達了后學對一代文豪的緬懷之情,至今刻石仍在。由此一斑,也可看出蘇軾此詩的影響之大。
結句“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萬壑傳”中,蘇軾巧妙地借用了典故,進一步高度贊美了惠山山深景幽,令人領略不盡的美景。孫登字子和,晉朝共縣(今河南輝縣)人,頗有才學,洞曉世事,因不滿朝政,歸隱在汲郡北山土窟。當時名士嵇康曾慕名隨他游學三年,所問總無所答,只是臨別時,才關照他要注意洞曉世事,以免遭受不測之禍,后果如其言。之后,阮籍聞其名,曾去拜訪他,問而不答,唯有笑聲。阮籍只得辭別,行至半嶺,忽聞松風嘯聲如鳳凰。尋常典故,信手拈來,但運用得卻如此自然貼切,絲毫沒有牽強附會之嫌,由此亦可見蘇軾在用典方面的功力之深。
通篇以敘事入筆,先寫平生喜愛游山、繼寫對惠山之戀,烹茶飲泉,復定登臨惠山絕頂眺望太湖的壯麗景色。全詩以登惠山的活動作為縱線,氣勢豪壯,感情真摯,敘事繪景,揮灑自如,猶如“萬斛泉眼,不擇而出”,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由于詩人是懷著滿腔激情去謳歌的,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袁曉國)
〔現代散文〕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么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茶,聲近于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里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渴茶自己斟。我們有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于挨馬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著并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里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常看見有蓋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蓋一手執碗縮著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制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 日本制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30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間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里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干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至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柜臺前面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伙計稱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鋪伙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于是茶店里經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于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不無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游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沖,風味絕佳。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駱成驤聯)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臺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余示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此后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于工夫茶。《潮嘉風月記》說工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繼而細呷之,氣味芒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第次聚飲酩酊,輒相偕走訪一潮州幫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孌婉卯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常飽吃工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后還攜帶幾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玄虛,謂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之溫度方合標準。與小盅而飲之,若飲罷徑自返盅于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這茶最有解酒之工,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里誰有那么多的工夫?紅泥小火爐哪里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留秋,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臺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處處標榜凍頂,事實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凍頂?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現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梁實秋)
〔民間文學〕 相傳,唐朝的時候,無錫一個新到任的縣官老爺拍皇帝馬屁,下令說:“當今皇帝是真龍天子,龍泉泉水要供天子吃用。從今后,黎民百姓不得動用龍泉水,誰敢違反,就要充軍、坐牢。”
第二天,縣官老爺就限令龍山腳下的老百F姓在七天內運送三十船龍泉水到京都,違者殺頭。
龍山腳下的窮苦人,原來都靠這龍泉吃用,現在不但不能用,還要運送到京都,大家都怨死恨死了。可是,豺狼當道,百姓有啥辦法呢?只得扛的扛,挑的挑,裝了滿滿三十船貼上“一泉”標記的龍泉水,白日黑夜、冒風冒雨地送到了京都。
龍山腳一帶的老百姓運送泉水,吃盡千辛萬苦。而縣官老爺卻立了大功,升上去做府臺大人了。大家都以為,苦頭總算吃盡了,縣官老爺一滾蛋,泉水可以自用了。誰知道,新任的縣官聽說前任是靠送泉水升上去的,所以一上任,就馬上到龍山去兜了一圈,一看果然是好泉水,回來立即下令:皇上飲用之水,黎民百姓不得動用。并限期五天內把泉水送到京都,獻給皇上,違者殺頭。第二任縣老爺也因拍了皇帝的馬屁,運送泉水立了大功,又升上去做巡撫大人了。而第三任縣官老爺和前二任一個樣,他一到任,立即下了和前兩任一樣的令,向皇帝呈上一樣的奏本,只是限期更短了,只有三天!
大家對此忍無可忍,便說:“我們和他們拼吧,累死餓死,不如拼死!”可是,村里的惠老頭卻站起來反對說:“不,皇帝要的么,我們還得送一趟。我自有道理。”接著,老頭和大家咬著耳朵,咕嚕了一番,大家都曉得這老頭是個土諸葛,就信服地點點頭。
龍山腳下的老百姓,扛的扛,挑的挑,又裝了滿滿的三十船貼上“ 一泉”標記的龍泉水,向京都出發了。
再說,京城里皇帝看了奏本,龍心大悅,他想:年年送龍泉,連吃變神仙,縣官真忠心,應該加官。可是,一查期限,已超過二天,泉水還沒送到,那還了得!頓時龍顏大怒,傳下圣旨說:“運泉民犯,超過期限,欺君之罪,滿門抄斬。”
圣旨一下,送泉水百姓中有一人哈哈大笑,是惠老頭。
“犯欺君之罪的是縣官老爺。龍泉水是‘二泉’,二泉之名來于‘泉中泉’,這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不信可查問。”惠老頭咳聲嗽,繼續說,“我們兩天前就趕到京都,因為明明‘二泉’水,標記上卻寫上‘一泉’,因此,小民們不敢欺騙皇上,不敢送進宮來。”
皇帝一聽,覺得奇怪,問旁邊的宰相:“龍泉水到底是一泉,還是二泉?”宰相搖搖頭,說:“不清楚。”皇帝眉頭一皺,心想:本來要到江南一游,不如順路去看看,回來再殺不遲,落得百姓要感激我皇恩浩蕩。于是第二天,皇帝就到無錫龍山腳下,只聽得滿街喊叫聲:“二泉名茶阿要?”只見山坡上擺滿掛著“二泉名茶”招牌的茶攤。皇帝一看,心中又“別特”一跳,為了裝得大賢大德,他硬著頭皮下令把惠老頭和鄉親們都放了出來,把無錫的原三任縣官老爺都削職為民。其實,“二泉”的名字是惠老頭新起的。“二泉名茶”是按惠老頭的交待最近趕制出來的。從此后,“二泉名茶”和“天下第二泉”便名震天下,為了紀念惠老頭的聰明勇敢,大家并把龍山改為惠山。
(朱海容)
上一篇:描寫《大寧河小三峽》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天寶寨》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