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囤與扒》原文|注釋|賞析
“民主的扒手” ,這個新的詞兒很有意思。
“民主” 而遭“扒手” ,足見得“民主”也就和法幣關金一樣,成為了什么人夾袋里的私有的東西。
“扒手” 而扒“民主” ,足見得“民主”也就和法幣關金一樣,應為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東西。
把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東西拿來藏在自己的夾袋里,這種民主囤積者無怪乎要遭 “扒手”。
把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的東西從囤積者的夾袋里扒了出來,這種 “民主的扒手” 倒真真是民主的了。
還是贊成民主的囤積呢?還是贊成 “民主的扒手”呢?
(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沫若文集》第13卷)
賞析 本文寫于抗日戰爭行將結束的前夜,此時,人民要求和平、要求民主的呼聲日益高漲,反動派卻加緊了獨裁統治,對人民的民主要求采取了鎮壓手段。文章從一個新名詞“民主的扒手”的剖析入手,揭露了反動派在“民主”問題上所玩弄的卑鄙伎倆,表達了對人民的民主要求的支持與聲援。文章寫得極為精短,卻寓意深刻,取喻新穎。作者本意是對“民主的扒手”這一新詞兒進行解釋,但并不急于亮底,而是將這一詞組一分為二,進行社會學的而非文字學的“考證”。指出“民主”之所以遭到“扒手”,是因為“民主”被某些人當成私有財產囤積起來,放入了自己的夾袋; “扒手”而扒“民主”,正是要把應當屬于公民所有的權利再奪回來。緊緊扣住“囤”與“扒”而進行的這一分析,思路敏捷而清晰,邏輯嚴密而合理。
文章的推理層次除首尾兩個自然段外,正文由兩組一一對應的排比段構成。文句格式大體相同,文意內容正好相反,頗具散文詩的韻味。這并非玩弄文字游戲,恰恰相反,它充分顯示出作者思想的深邃和語言的精煉。正是這種精妙的行文布局,使文章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從文勢上看,則緩急有序,一氣呵成。末尾的一句反問,將褒貶、愛憎之情表達得既含蓄又強烈,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羅烽《囂張錄》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明天《坐車問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