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客從遠方來》原文與翻譯、賞析
《古詩十九首》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②。
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③。
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④。
著以長相思⑤,緣以結不解⑥。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①本篇為《古詩十九首》之一,原列第十八。②一端,猶言“半匹”。古時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即所謂匹。綺,有花紋的絲織品。③尚爾,還是這樣。④合歡被,指一種被里被面大小相同,四周用帶或絲縷將其連綴起來的被子。《侯鯖錄》:“《文選·古詩》云‘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注:‘被中著綿謂之長相思,綿綿之意;緣被四邊,綴以絲縷,結而不解之意。’余得一古被四邊有緣。”⑤著,充。長相思,指絲棉絮。思、絲諧音雙關。⑥緣,飾邊。
〔分析〕
這首詩以遠道在外的丈夫托人捎來“一端綺”為線索,因物及人,托物寄情,拓開境界,用明快的筆調,表達了伉儷之間的深摯感情。
“一端”,即半匹;綺,素色花紋的綾羅。綾羅并不罕見,半匹綾羅自然微不足道,但它是丈夫從迢迢萬里之外托人帶來,上面繡的又是喻指夫妻恩愛的“雙鴛鴦”,它的意義也就不同一般。它已不是一件普通的禮物,而是堅貞不渝的愛的象征。正因此,丈夫選擇它作為寄內的信物;思婦一見之下,更是感慨不已。“故人心尚爾”,這是思婦從“一端綺”中得到的信息,也是全詩的核心所在。“尚爾”二字,含意豐富。粗看只是說丈夫沒有變心,其實也表現了思婦對丈夫的深深摯愛。夫妻間平日恩愛無比,但“相去萬余里”,會不會因此而變化呢?若非平時日夜計之,日夜念之,又何能乍見“一端綺”即心領神會,靈犀相通?思婦的相思苦戀之情,于此全出。
“文采雙鴛鴦”一句,承前,補充點出思婦感慨萬千的原因;啟后,引出她手捧“一端綺”把玩之際的種種聯想,猶如異峰突起,把她的遐思推向高潮。合歡被,一種表里合一雙面縫合的大被。著,指充棉。緣,謂縫邊。思,諧“絲”,即充入被內的絲棉。這些縫制被子時常用的普通語匯,一經借助雙關諧音,巧妙組合,立即表達出更深一層的涵義:思婦充入被內的似乎已是綿綿不盡的相思情意,被套四周綴結的線結變成了夫妻間不可分解的同心結。“長相思”,是別離之苦;“結不解”,是相愛之深,兩相對舉,愈見情摯。
詩最后兩句以比喻作結。膠、漆都是黏性之物,兩物相合,當然無法分開。這一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比喻,熔入詩中,極富表現力。似是取譬,實為抒情。“誰能別離此”,以反問出之,收束全篇,余意悠悠不盡。
這首詩首兩句為敘事,交代“一端綺”的來歷;次兩句是抒情,是思婦剛收到“一端綺”時的感慨。“文采”句以下則是思婦因“一端綺”而生發的聯想。全詩皆由“一端綺”引出,詩人似乎不是在有意作詩,只是觸物興懷,句句皆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本乎情興而出于天成;但其間又脈絡井然,寓章法結構于平淡自然之中。如“文采雙鴛鴦”一句,按語意當置于“故人心尚爾”之前,倒置后突出了思婦目接心驚之切,頓使承接轉換、氣韻飛動,把思婦一瞬間的驚喜交加之情描繪得栩栩如生,躍然如出,顯示出倒句之妙,讀來卻又全無斧鑿痕跡。方東樹謂“《十九首》須識其天衣無縫處”(《昭昧詹言》),于此亦可見一斑。
上一篇:散文賦《孤憤》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室語》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