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司馬遷·貨殖列傳序
《老子》曰【2】:“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3】,輓近世涂民耳目【4】,則幾無行矣【5】。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 吾不知已【6】。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7】,耳目欲極聲色之好, 口欲窮芻豢之味【8】,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9】,使俗之漸民久矣【10】, 雖戶說以眇論【11】,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12】,其次利道之【13】,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14】,最下者與之爭。
夫山西饒材、竹、榖、、旄、玉石【15】;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16】;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17】;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18】;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較也【20】。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21】。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22】,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23】!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24】, 各勸其業【25】, 樂其事, 若水之趨下, 日夜無休時, 不召而自來, 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26】, 而自然之驗耶【27】?
《周書》 曰【28】:“農不出則乏其食, 工不出則乏其事, 商不出則三寶絕【29】,虞不出則財匱少【30】。”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 【31】。此四者, 民所衣食之原也【32】。原大則饒, 原小則鮮【33】。上則富國, 下則富家。貧富之道, 莫之奪予【34】, 而巧者有余, 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營丘【35】, 地囟【36】, 人民寡, 于是太公勸其女功【37】, 極技巧, 通魚鹽, 則人物歸之, 繦至而輻湊【38】。故齊冠帶衣履天下, 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39】 。其后齊中衰, 管子修之【40】, 設輕重九府 【41】, 則桓公以霸, 九合諸侯【42】, 一匡天下【43】, 而管氏亦有三歸 【44】, 位在陪臣 【45】, 富于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于威、宣也【46】。
故曰 【47】:“侖廩實而知禮節 【48】, 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于有而廢于無【49】。故君子富, 好行其德;小人富, 以適其力【50】 。淵深而魚生之, 山深而獸往之, 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51】, 失勢則客無所之【52】, 以而不樂。諺曰:“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53】”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54】, 皆為利來; 天下壤壤, 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55】, 萬家之侯【56】, 百室之君【57】, 尚猶患貧, 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58】!
【注釋】
【1】貨殖: 靠貿易來生財求利。
【2】《老子》: 書名, 相傳是春秋時思想家老聃 (dan) 所著。
【3】務: 任務, 目標。
【4】輓:同“挽”,挽救。涂:涂飾,迷惑。
【5】幾(ji)無行:幾乎不可行。
【6】已: 同“矣”。
【7】《詩》、《書》:指《詩經》、《尚書》。虞(yu)、夏:虞,即有虞氏,傳說中遠古部落名,舜是其領袖。夏,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為夏后氏部落領袖禹之子啟所建的奴隸制國家。
【8】芻豢(chu huan):牲畜。吃草的叫“芻”,如牛羊;吃糧食的叫“豢”,如豬狗。
【9】夸矜(jin):夸耀。勢能:權勢、才能。
【10】漸(jian):逐漸浸漬、沾染。
【11】眇(miao)論:指老子的言論。眇,微妙。
【12】因之:讓其照原樣發展。因,依照,順著。
【13】道:同“導”,引導。
【14】整齊之:用規章制度約束他們的行動,使之規規矩矩。
【15】山西:太行山以西,包括今山西、陜西、甘肅等地。饒:多。榖(gu):楮(chu)樹,樹皮可以造紙。(lu):山中野麻,可以織布。旄(mao):牦牛尾,可以做旗幟上的裝飾。
【16】山東:太行山以東。聲色:指樂器和供觀賞的器物。
【17】枏(nan):楠木。梓(zi):梓木。楠木和梓木都是貴重的建筑木材。連:同“鏈”,未煉過的鉛。丹沙:朱砂,可以提煉水銀,治皮膚病,制顏料。犀(xi): 犀牛角, 可以入藥, 可以做器物。玳瑁(dai mao):龜類,甲殼可制裝飾品。璣(ji):不圓的珠。
【18】龍門:山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及陜西省韓城縣東北,跨黃河兩岸。碣(jie) 石: 山名, 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旃裘(zhan qiu):旃,同“氈”。裘,毛皮衣服。筋角:制弓原料。
【19】棋置:像棋子一樣密布。
【20】大較:大概,大略。
【21】謠俗:風俗習慣。
【22】虞:掌管山林川澤的官。文中指開發山澤資源的人。
【23】發征:征調。期會:限期會集。
【24】征:征兆,預先出現的苗頭。
【25】勸:努力、奮勉。
【26】道之所符:符合道理。
【27】自然之驗:自然發展的應驗。
【28】《周書》:周朝的文誥。這段引文今本《尚書》中沒有,已失傳。
【29】 三寶: 指食、事、財三項。
【30】 匱 (kui): 缺乏。
【31】 辟: 開辟。
【32】 原: 同“源”。
【33】 鮮 (xian): 少。
【34】奪予: 奪走、給予。
【35】 太公望: 姜太公, 名望。他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 封于齊。營丘: 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
【36】 鹵 (xi lu): 鹽堿地。
【37】 女功: 指有關婦女紡織等事。
【38】 繦 (qiang) 至: 像繩索一樣接連而來。繦, 穿錢的繩子。輻(fu) 湊: 像車輪中的輻條一樣集中在一起。
【39】 海岱 (dai) 之間: 指渤海、東海和泰山之間的諸侯國。斂袂(lian mei): 整整衣袖 (表示恭敬)。
【40】 管子: 管仲。見《管晏列傳》。修之: 重整太公的遺業。
【41】 輕重九府: 輕重, 指在各地貯積貨幣來調節谷價貴賤的辦法。九府, 指周代掌管錢幣的官府: 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
【42】 九合諸侯: 多次會盟諸侯。
【43】 一匡天下: 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意思是讓天下諸侯尊重周朝。
【44】 三歸: 臺名。見《管晏列傳》注。
【45】 陪臣:諸侯的大夫對天子自稱陪臣。
【46】 威、宣: 齊威王、齊宣王。
【47】 故曰: 以下是引 《管子·牧民篇》中的話。
【48】 倉廩 (lin): 糧倉。
【49】 有: 富有。無: 貧窮。
【50】適其力: 適當地用自己的勞力。盡力的意思。
【51】 彰: 明顯, 顯著。
【52】 客無所之: 作客都無處可去。
【53】 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 意思是家有千金的人, 不會犯法受刑,死于街市 (古代刑人之所), 因為他知道榮辱, 恥于犯法。
【54】 熙熙: 同下一句中的“壤壤”, 都是人來人往、熱鬧擁擠的樣子。壤, 同“攘”。
【55】千乘 (sheng) 之王: 指分封的王。乘, 一車四馬。
【56】 萬家之侯: 指列侯。
【57】百室之君:指大夫。
【58】匹夫:平民。編戶之民:編入戶口冊的老百姓。
【賞析】
在《史記》一百三十篇中,有七十篇列傳。從總體上看,列傳是一般人物的傳記;但具體地說,其中有七篇是例外。如《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朝鮮列傳》等,敘述了鄰近各國和民族的歷史,而《貨殖列傳》更是獨具特色的一篇。《太史公自序》里說:“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滋生)財富,智者有余焉。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這表明司馬遷寫《貨殖列傳》的用意,就是認為貿易生財、居積致富,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能夠注意社會的經濟生活,并且清楚地認識到生產、交易、財富的重要性,應該說具有遠見卓識,表現了他的進步的歷史觀。
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詳細地介紹了春秋戰國以來,直到漢代的有關貨殖的種種情況:商賈怎樣致富,各地有什么貨物,以及經濟狀況怎樣影響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樣的社會風氣等,是古代社會經濟的一個縮影。如果說《貨殖列傳》的正文部分,主要是描述了各地生產和交易的現象,主要是貨殖事實的匯聚,那么,它開頭的序言部分,便是在對現象、事實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貨殖理論的闡述。
這篇序是議論文。議論文就要有論點。論點在何處出現,是根據文章結構安排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的,而這篇序的特點是,寓論點于論述之中。由于論點在論述的過程中已清楚地表現出來了,所以無須作者歸納,讀者自能明瞭。
全序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三段是第一部分,后兩段是第二部分。
文章一開始引用了老子的話:天下治理得最好的時候,相鄰國家的人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可以互相聽見;老百姓覺得自己吃的食物是香甜可口的,穿的衣服是漂亮合身的,安于自己的習俗,樂于從事自己的事業,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來。老子的這段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他的小國寡民、自給自足、原始封閉的社會理想圖景。然而,司馬遷明確指出,如果一定要按這個標準來改變近世的風俗,那是行不通的。為什么呢?文章接著從兩個方面來論說。
首先,社會在向前發展,人們的生活欲望和要求自然越來越高,追求美好聲色、美味佳肴,追求安逸快樂、權勢榮耀。在這種情況下,用老子的高妙道理勸說他們退回去過自耕自食、自織自衣的簡陋生活,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中國地方很大,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產,這些特產都是人們衣著飲食、養生送死所必不可少的。而要得到這些東西, 就要靠農夫耕種生產食物, 靠虞人開發山澤資源, 靠工匠勞作制成器物, 靠商人販賣互通有無。
這樣, 就從縱的方面和橫的方面, 論證了“小國寡民”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 只有農、虞、工、商的社會分工所進行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才使人類社會的一切其他活動有了可能。作者還指出, 生產和交換的經濟活動象“水之趨下”一樣, 有著自己的發展規律, 不受政令的約束, 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通過以上論述, 文章闡明了第一個分論點: 貨殖是社會形勢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之必然, 是“道之所符, 自然之驗”。
文章的第二部分, 論述了第二個分論點: 貨殖又對社會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論述也是從兩方面進行的。
第一方面, 貨殖對利民富國的作用。作者先引用《周書》, 說明農、工、商、虞各有各的作用, 缺一不可; 這四業是“民所衣食之原”, 四業發展則民足國盛, 四業衰退則民貧國弱。然后作者舉出春秋戰國時齊國興衰的典型事例加以論證。開始太公望封于營丘, 這里人少地薄, 很貧窮, 然而由于太公勉勵百姓養蠶紡織, 努力鉆研技術, 同時還經營魚鹽, 四方人紛紛投奔齊國, 齊國就變得富足強大了。后來齊國中途衰弱, 管仲重新整治, 設立了輕重九府管理財政, 齊國再次強盛, 桓公也因而稱霸。
第二方面, 貨殖對促進禮義的作用。作者引用管仲的話和民間諺語加以發揮, 闡明禮義產生于富有, 廢弛于貧窮; 君子富有好行仁義, 小人富有能夠盡力。作者的闡述雖然不夠全面, 但是他看出了道德教化與經濟發展的某種關系, 指出要使人民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 當政者必須首先在經濟發展方面, 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要求, 否則一切道德禮義都只能是空洞的說教, 會變得毫無意義。
總括全序, 作者闡明了貨殖的必然和重要, 闡明了貨殖和社會生活的唯物辯證的關系, 反映了他卓越的經濟思想: 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的思想。
然而, 東漢的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道:“述貨殖, 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歷代持這種觀點的也不乏其人。這些指責只能說明他們根本不懂得經濟的重要性。司馬遷在這篇文章中, 強調了發展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 是富國安民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途徑, 這同先秦儒家片面強調仁義、強調觀念形態, 空講什么“去兵去食存信”等等, 而不重視經濟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商鞅、韓非以來, 人們在經濟問題上形成一種“重本 (農業) 抑末 (商業)”的傳統觀念, 并且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規定為國策, 我國長期停滯于落后分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與這一傳統觀點不無關系。直到清代初期, 王夫之、黃宗羲等才又提出“工商皆本”的口號,而司馬遷四者并重的觀點則被壓抑了一千七百多年了。恩格斯說:“商人對于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是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商人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它應當是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起點。”用這個觀點來分析中國社會,我們更可以感到司馬遷這一認識的卓越。當然,發展商品經濟決不是輕視農業,而且在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司馬遷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就是說在采取順應自然政策的同時,還需要適當地加以引導,并輔之以教誨和法規的約束。
從寫作上看,這篇文章不僅據事論理,層次分明,而且采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因此論證有力而搖曳多姿:事實論證,既有概括事實論證,如各地出產之大較;又有具體事實論證,如齊國的富足強盛。引用論證,既有轉述略引,如引《詩》、《書》的記述;又有直接引用,如引用《周書》。而在直接引用中,既有正面引用,如引用管子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又有反面引用,如引用老子的“小國寡民”的言論。此外,還有因果論證,如第二段從人的欲望推出應采取的方法;正反論證,如第三段說農虞工商的重要,第四段又引《周書》說不用農虞工商的后果;類比論證,如“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這篇文章還用了比喻、對偶、排比、反問、層遞等多種修辭手段,因此議論的語言生動、形象、鏗鏘,有很強的表現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李斯·諫逐客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赤壁之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