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滔滔出嶓冢兮②,偉茲巨浸壯南邦兮。
萬有千里流無窮兮,逶逶迤迤志必東兮。
于戲! 漢水殆與天地同始終兮。
[注釋]
①漢江:即漢水,長江最長的支流,源出陜西省西南部的寧強縣,東南流經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漢市入長江。襄王: 憲王瞻,仁宗第五子。 宣宗宣德四年 (1429) 受封, 國在長沙。英宗正統元年 (1436) 遷襄陽府 (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
②皤(bo)冢:山名,在今甘肅省天水與禮縣之間,古人誤以為是漢水上源。
[賞析]
詩開篇以“漢江滔滔出冢兮”起, 起得突兀,大有李太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滔滔的漢江水從西方奔騰而來。“偉茲巨漫”,形成不可遏止的力量以“壯南邦”。南邦是襄王所守之邦,作者以極簡潔的詩句,由漢江的雄偉壯闊,間接地贊美了擁有這條大江之邦的可貴可愛。漢江的可貴可愛,不僅在于它的浩大水勢,更由于它 “萬有千里流無窮兮,逶逶迤迤志必東兮”的精神。“滔滔”“逶逶迤迤”的精煉描繪,讓人仿佛站在高山之顛,目送從西而來的滔滔漢水滾滾東去,繞高山,穿峽谷,曲曲折折,不舍晝夜。終于匯入長江,東注于大海。一 “志”字,一 “必”字,有力地贊美了漢江那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和毅力。末句正面贊嘆,認為漢江永不停歇,永不干涸,大概是與天地同始終。這里贊美的是江,是江的精神,但人又何嘗不該如此呢?大到一個王朝,小到一個王國,要想國運綿長久遠,就要有始終專一的方向,不可半途而廢。勸勉之意深蘊其中,應該是這首賜詩托物言志的積極意義及其主旨所在。
全詩只五句,用了古歌詩體,風格高古,語言質樸雄健,聲調高昂,韻律明快,真正做到了 “文脈貫通,意無斷續,整然可觀”(元楊載 《詩法家數》語) 的完美境地。其一泄千里的氣概,不僅與滔滔漢江的氣勢相符,也體現出這個以沖齡繼寶命的天子的豪放氣質。此詩曾受到后人的高度評價。正德間的廖道南說: “英廟載制 《峴山之賦》及 《漢水》諸詠,直可追軼虞休,上媲姬美,豈漢、唐諸君所可企及哉。” ( 《明詩綜》卷一 《漢江歌賜襄王》詩后引) 認為英宗此詩簡直可與虞舜的 《卿云歌》、周文王的 《風鳥之詩》相媲美,哪是漢高祖劉邦的 《大風歌》、唐太宗的 《興慶之詠》 (即 《幸武功慶善宮》等) 所能企及的呢! 作為明臣,揚此抑彼,不過是為了抬高本朝的君主,便不惜用了這樣的口氣。與震鑠古今的漢高祖的《大風歌》相比,怕是要小巫見大巫。盡管如此,《漢江歌賜襄王》一詩,在明代詩歌史上,仍應有它的席位。
英宗這個崇尚文治的君主,曾有御制詩文一冊,后人曾稱其 “昭同云漢,燦若星辰”,惜已亡佚,只有此 《漢江歌賜襄王》還在閃爍著它的光輝。
上一篇:梁簡文帝·蕭綱《楓葉詩》
下一篇:梁武帝·蕭衍《江南弄(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