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
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可忍醒時(shí)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huì)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清人仇兆鰲認(rèn)為“三絕句”作于寶應(yīng)元年(762)(《杜詩詳注》)。其時(shí)杜甫閑居成都,生活還算安定,心緒沒有大起大落,但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卻更加深入,詩風(fēng)更加沉郁。正如浦起龍所說“三首一片無賴意思,有托而言,字字令人心醉,亦開宋元詩派。”(《讀杜心解》)。
第一首詠楸花。前兩句贊楸花之新、之盛,后兩句旋即轉(zhuǎn)折,憂心花之迅速凋落。見花開旋憂花落,有《莊子》方生方死之意,人世之慨即在其中。首句“楸樹馨香倚釣磯”中的“倚釣磯”,非指閑情,實(shí)有心思浩茫之意。唐代狂人多以“釣鱉客”自謂。《摭遺》載,“李白謁宰相,問‘先生臨滄海釣巨鱉,以何為線?’曰:‘以風(fēng)波逸其情,乾坤縱其志,虹霓為絲,明月為鉤。’又曰:‘何物為餌?’曰:‘以天下無義氣丈夫?yàn)轲D。’”杜甫臨淵垂釣,倚樹觀花,一定思接千里,感慨頗多。二句“斬新花蕊未應(yīng)飛”中的“斬新”二字,系唐代方言,甚新、極新之意。據(jù)說物體經(jīng)刀斬削處最為新鮮。禪家有“斬新日月,特地乾坤”語(《傳燈錄》)。盧儲(chǔ)《官舍迎內(nèi)子有庭花開》:“芍藥斬新栽,當(dāng)庭數(shù)朵開。”斬新都是特新的意思。杜甫用斬新一詞突出了楸花的新鮮與繁茂。
后兩句,感情迭宕。因不忍見花落而寧愿使其速落,讀之令人心酸。宋無名氏《鷓鴣天》詞云:“不如飲待奴先睡,圖得不知郎去時(shí)”,即本于此詩。
第二首詠鸕鶿。皮日休《漁梁》“斜臨楊柳津,靜下鸕鶿侶”,以鸕鶿為友,表示心跡潔凈。杜甫此詩,不僅以鸕鶿為友,而且活潑有趣,其心跡于潔凈中透著天真。
詩的前兩句“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寫與鸕鶿初交時(shí)的情景。門外鸕鶿久去不來,與詩人相當(dāng)生疏。后來沙頭乍見,不覺雙方眼生,因此才“眄視生猜忌”(周弘正《斗雞》)。“猜”字用得傳神。寫出了鸕鶿偶見生人竊生生欲即又離的神情。
后兩句“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寫相見以后,人鳥相親的情景。詩中的“人意”,即詩人熱愛自然、熱愛萬物的博大胸臆。詩人對生靈的偉大情感,感應(yīng)了鸕鶿,鸕鶿頗解詩人之意,竟一日上百回的光顧詩人門庭。鸕鶿的頻繁到來,說明鸕鶿通曉人情,體貼人意;而詩人如此耐心而溫情地款待鸕鶿,也從側(cè)面反映出詩人的寂寞與孤獨(dú)。
第三首詠春筍。寫詩人為護(hù)筍成林而杜門謝客,不惜得罪客人。“無數(shù)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是交代事由。柴門,即柴扉。《隋書·地理志》“漢中之人,性嗜口腹,雖蓬室柴門,食必兼肉。”杜甫《南鄰》“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王維《山居即事》也有“寂寞掩柴扉,蒼茫對夕暉”的句子。柴門密掩,指杜門謝客。三、四兩句“會(huì)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瞋不出迎。”說明杜門謝客的原因。“會(huì)須”,即會(huì)當(dāng)、該當(dāng)?shù)囊馑肌@畎住秾⑦M(jìn)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huì)須一飲三百杯”。“上番”,乃川語,即第一番的意思。元稹《猗覺寮雜記》“飛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杜臆》云:“種竹家,初番出者壯大,養(yǎng)以成竹。后出漸小,則取食之。”從瞋,即任其瞋怒的意思。任從客人不悅,還是掩斷柴門,看守竹筍成林。愛物之心,拳拳可尊。
世傳王子猷看竹林不問主,杜甫此詩護(hù)竹林不迎客,乃反其意而用之。翻新典故,十分巧妙。
“三絕句”在唐人絕句中堪稱上品,它立意高窅,感情深沉,題旨幽遠(yuǎn),韻味濃郁。正如楊慎《升庵詩話》云:“楸樹三絕句,格調(diào)即高,風(fēng)致又韻,真可一空唐人。”
上一篇:杜甫·《贈(zèng)花卿》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甫《絕句四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