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西銘 張載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注釋〕藐:幼小的樣子。混然:渾然一體。中處:處于其中。塞:充塞。帥:領導。與:黨與、同伴。大君:君主、帝王。宗子:宗法社會中享有繼承權的嫡長子。家相:一家的總管。合德:同德。合,相同、一致。疲癃:曲腰高背之疾,泛指年老多病或年老多病之人。惸(qióng)獨:無兄弟的人,引申為孤獨無依的人。顛連:狼狽困苦的樣子。悖德:違背道德。悖,違背。不才:沒有才能。踐形:意謂將仁義實踐于形色之中,來體現人天賦的品質。惟肖者:不愧為人。惟,發語詞;肖,仿效。一說像父母的兒子。知化:通曉事物變化之理。窮神:窮究事物之神妙。無忝:不玷辱、不羞愧。匪懈:不懈怠。匪,通“非”。旨酒:美酒。崇伯子:指禹。顧養:孝順贍養父母。潁封人:即潁考叔。錫類:以善賜及眾人。不弛勞:不畏辛勞。底豫:得到歡樂。無所逃:晉獻公欲殺世子申生,申生辭狐突而就戮,表現為順從,死后謚恭。待烹:待殺。體其受:指身體受之父母。歸全:身體受之父母,不可殘形不全。勇于從而順令:指伯奇孝順父母,其妻離間父子關系,伯奇逐妻而順從父母。憂戚:憂愁煩惱。庸:用。玉汝于成:天器重你,使你得到成就。
(張劍光)
〔鑒賞〕《西銘》本是張載的哲學名作《正蒙》中最后一篇《乾稱》的開首一段文字,是張載原為學者所寫的一篇銘文,初定名為《訂頑》,后來在程頤的建議下改為《西銘》。
《西銘》的全文并不長,一共才253個字,但卻是張載體大思精的“氣本論”哲學思想體系的高度濃縮。全文可分為五段:第一段講人與宇宙的連結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提出“民胞物與”、天人一體的思想;第二段講社會理想,表達一種“宇宙大家庭”的思想,人們骨肉相連、休戚與共;第三段講人性論,道德植根于人性,而人性則本于天性,因此恪守道德規范是符合宇宙秩序的絕對義務;第四段舉出六個實現了道德理想的歷史人物,以證明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落實是可能和必要的;最后一段以樂天知命、盡倫盡職的人生理想結束。
《西銘》所表達的是一種洋溢著人文關懷、合理地處理個人與社會、內在與外在關系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它所要解決的實際是如何從個人的立場來看待宇宙,又如何運用這種對宇宙的觀解進而去看待社會和個人的一生。在張載看來:宇宙間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的,人當然也不能例外,而構成人的氣也就是構成萬物的氣。因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天地就如同我的父母,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宇宙間其他萬物都是我的朋友,君主可以說是這個“大家庭”中的長子,而圣人之所以能為圣人是因為他與天地合德,等等。從“吾體”、“吾性”、“吾同胞”、“吾與”依次展開,張載論證了人人同等,萬物共性。因此人應該尊老撫幼,應該同情和照顧鰥寡孤獨殘疾者,應該普愛眾生,泛愛萬物,幫助弱者,因為這是個人對這個“大家庭”應盡的神圣義務。而對每一個人說來,不論富貴貧賤,都應該樂天安命,泰然處之,活一天就必須盡一天義務,直到問心無愧地死去。
張載的《西銘》是宋明理學中的經典作品,受到各派理學家的高度重視和贊賞。二程兄弟對張載之學最欣賞的就在于他《西銘》中所提出的倫理思想。如程顥認為,張載的《西銘》講“乾父坤母”、“民胞物與”,充分體現了“萬物一體”之仁,所以他多次強調,《西銘》是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文字,其價值遠在韓愈的《原道》之上。程頤則認為《西銘》突出了儒家“理一分殊”的思想,因而與墨子的“兼愛”不同。朱熹還專門為《西銘》作了詳盡的注解。而理學家之所以這么稱贊《西銘》,最根本的原因實際在于它將儒家對人生的態度,與佛教、道教、道家、墨家等對人生的態度,清楚地區別開來。
總之,張載《西銘》所提出的“民胞物與”思想,與傳統儒家的“禮運大同”理想是一脈相承的,它把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境界,因此可以認為它代表了舊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高的人生理想。這一理想曾激勵正直的知識分子勇于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救邦國于危難,拯生民于涂炭,置生死利害于度外。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
當然,從今天的立場來分析,我們在肯定張載《西銘》思想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張載的這一思想中隱含了一種傾向,那就是在強調個人義務的同時,忽略了個人應有的權利;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忽略了還存在著競爭的一面。這也可認為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通病。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即使對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也應該有一個繼承和揚棄的正確態度。
上一篇:中庸(節選)·《禮記》原文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魏徵《貞觀政要·漸不克終疏》原文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