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觸龍說趙太后
《戰(zhàn)國策》
趙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2)。齊曰: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3),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4)。太后明謂左右(5): “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6),老婦必唾其面(7)! ”
左師觸龍言愿見太后(8)。太后盛氣而揖之(9)。入而徐趨(10),至而自謝曰(11):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12),不得見久矣。竊自恕(13)。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14),故愿望見太后。”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15)。”曰:“日食飲得無衰乎(16)?” 曰: “恃粥耳(17)。”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18),乃自強步(19),日三四里,少益耆食(20),和于身也(21)。”太后曰: “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22)。
左師公曰: “老臣賤息舒祺(23),最少(24),不肖(25);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26),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27) ! ”太后曰:“敬諾(28)。年幾何矣(29)?”對曰: “十五歲矣。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30)。”太后曰: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31)?”對曰: “甚于婦人(32)。”太后笑曰: “婦人異甚(33)。”對曰: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34),賢于長安君(35)。”曰: “君過矣(36),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37)。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38),念悲其遠(yuǎn)也(39)。亦哀之矣(40)。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41)!’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 “然。”
左師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42),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43)?” 曰: “無有。”曰: “微獨趙(44),諸侯有在者乎(45)?” 曰: “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yuǎn)者及其子孫(46)。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47)?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48),而挾重器多也(49)。今媼尊長安君之位(50),而封之以膏腴之地(51),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52),一旦山陵崩(53),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54)?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 “諾(55),恣君之所使之(56)!”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57),質(zhì)于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58)曰: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59),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60),而況人臣乎?”
〔注釋〕(1)趙太后: 趙惠文王后,趙孝成王母。新用事: 剛剛執(zhí)政。趙惠文王死,孝成王年幼,由趙太后執(zhí)政。(2)趙氏: 指趙國。(3)長安君: 趙太后小兒子的封號。質(zhì)(zhi):這里指人質(zhì)。(4)強(qiang)諫: 竭力勸告。(5)明謂左右: 明確地告訴身邊的人。(6)復(fù): 再。(7)老婦:趙太后自稱。唾其面:吐他一臉唾沫。(8)左師:官名。戰(zhàn)國時趙國左師,是位高的閑職,常用來優(yōu)待老臣。(9)盛氣: 怒氣沖沖。揖: 據(jù)王念孫《讀書雜志》考證,是“胥” 字的傳寫之誤。胥: 同“須” ,等待。(10)徐: 緩慢。趨: 小跑,當(dāng)時臣見君的一種禮節(jié)。徐趨: 慢跑。(11)自謝: 自己告罪。(12)曾: 乃,竟。走: 跑。(13)竊: 私下,表示謙虛的詞。竊自恕: 私下自我原諒。(14)玉體:猶貴體。郄: 同“隙” ,不舒適。(15)恃: 憑借。輦(nian): 國君乘的車。(16)衰: 減少。得無: 該不會。(17)耳.罷了。(18)今者:近來。殊: 很。(19)乃: 卻。強(qiang)步: 勉強步行。(20)益: 增加。耆: 通“嗜” ,喜好。少益耆食: 稍稍的增進(jìn)了食欲。(21)和:舒適的意思。和于身: 使身體舒適。(22)色: 氣色。這里指怒色。解: 通“懈” ,消退,松弛。(23)息:子。賤息: 對自己兒子的謙稱。(24)少:年輕。(25)不肖: 不賢,不成材。(26)黑衣: 衛(wèi)士的代稱。當(dāng)時趙國宮廷衛(wèi)士穿黑衣。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希望讓他在宮廷衛(wèi)士中補進(jìn)一個名額。(27)沒(mo)死: 冒死。聞: 使聞,稟告。(28)敬.表示客氣的詞。諾: 允許。(29)年: 年齡。(30)填溝壑: 是死的謙卑說法。(31)丈夫: 男子的通稱。(32)甚: 厲害,勝過。(33)異:特別。(34)媼(ao):對年老婦女的尊稱。燕后: 趙太后的女兒,嫁給燕王為后,所以稱燕后。(35)賢于: 勝過。(36)過矣: 錯了。(37)計: 考慮,謀劃。(38)持: 握,這里作“跟”解。踵: 腳后跟。為: 對。(39)念悲其遠(yuǎn)也: 惦記、悲傷她的遠(yuǎn)嫁。(40)亦哀之矣:也算很悲痛了。(41)必勿使反: 古代諸侯的女兒遠(yuǎn)嫁別國,只有被廢或者亡國,才能回到父母身邊。反: 同“返” 。(42)三世: 三代。趙之為趙: 前一“趙” 字指趙氏,后一“趙” 字指趙國。(43)繼: 指繼承人。(44)微: 非,不。(45)諸侯有在者乎: “諸侯” 下,承上文省去“之子孫侯者,其繼” 這幾個字。(46)遠(yuǎn)者: 遠(yuǎn)者下承前文省“禍” 字。(47)必不善哉:一定不好嗎?(48)奉: 通“俸” ,指俸祿。勞: 功勞。(49)挾: 持有。重器:這里指金玉鼎彝之類,象征國家的權(quán)力。(50)尊長安君之位: 使長安君處在高貴的地位。(51)膏腴(yu): 肥沃。(52)及今令有功于國:趁現(xiàn)在叫他為國立功。(53)山陵崩: 古代喻君主死的一種尊敬而避忌的說法。(54)何以自托于趙:憑什么使自己在趙國立足。(55)諾: 表示答應(yīng)的嘆詞。(56)恣君之所使之: 任憑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57)約車: 給車套上馬。乘(sheng): 量詞,古代車輛單位,一車四馬叫一乘。(58)子義: 趙國人。(59)猶: 還。尊: 指高位。(60)守金玉之重:保持貴重的金玉。
〔鑒賞〕公元前265年(周赧王五十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繼位,但年幼不能執(zhí)事,于是趙太后執(zhí)政。秦昭王深知趙太后缺乏政治經(jīng)驗,便乘人之危,發(fā)兵攻趙,連下三城。趙國在存亡危急關(guān)頭,不得不向近鄰求救。齊國是秦的世仇,雖有救趙之心,卻提出先決條件,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zhì),方肯出兵。然而,趙太后不肯接受這個條件。無論朝臣如何強諫,都不能動搖她對小兒子的溺愛之心。她公然揚言: “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 ”作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竟置社稷安危于不顧,溺愛幼子達(dá)到如此任性、感情用事的糊涂地步,真可謂目光短淺,昏聵無知了。文章第一段只引用了趙太后這一句話,就把她性格的弱點揭露無余。如何打破這一僵局,說服太后,求得救兵,保住趙國?這就為觸龍的出場作好了鋪墊。左師觸龍是趙國富有經(jīng)驗的老臣。他首先分析了趙太后“新用事” ,缺乏統(tǒng)治經(jīng)驗,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他不象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而是抓住母性愛子這一心理,投其所好,動之以情,先消除她的怒氣,然后以理服人; 他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戰(zhàn)術(shù)來打破僵局,說服太后。首先,求其所同,避其鋒芒。太后一聽說觸龍來見,知他必為長安君一事而來,早有幾分戒備,故意先發(fā)制人,“盛氣而揖之”。但是,觸龍卻利用了她重感情意氣這一弱點,從年邁人最喜歡別人關(guān)心自己健康飲食這一心理特點入手,一見面先表示對太后身體健康、飲食起居的關(guān)切,表現(xiàn)了同病相憐、相濡以沫的心情,喚起趙太后感情上的共鳴,找到了共同語言。從第二段所敘述的觸龍與趙太后的三組對話可以看到,盡管趙太后板著臉孔,態(tài)度冷漠,答話短促而重濁,儼然一副盛怒未息的樣子,然而,觸龍的態(tài)度總是那么謙恭誠懇,和顏悅色,應(yīng)對從容不迫,語調(diào)溫和親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觸龍的赤誠和熱情終于消融了趙太后那冰冷的面孔和僵執(zhí)的心,于是“太后之色少解” 。然而,觸龍并不急于提出長安君的事。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重臣,他懂得如何投其所好,以乘其便。第三段就敘述了觸龍為迎合趙太后愛子的心情,從自己想為小兒子安排出路的心事說起,“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 ” 這就引起了趙太后的興趣: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觸龍為要反激太后愛子的感情,巧妙地回答道: “甚于婦人。” 逼出了太后的內(nèi)心話: “婦人異甚。” 當(dāng)然,觸龍的目的不在爭議誰最愛“少子” ,而是為了引出究竟怎樣才算真正愛護(hù)子女這個問題。所以緊接著指出趙太后愛女兒燕后甚過愛幼子長安君,進(jìn)一步逼出了趙太后愛女兒“不若長安君之甚” 的真心話。這樣,終于把趙太后誘入正題,使她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對長安君問題的討論。可是,觸龍仍然不直接指出趙太后溺愛幼子有什么不對,而是從正面先提出一個論題: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yuǎn)。”再用反證法,指出趙太后愛女兒燕后的態(tài)度才是“計久長”的正確態(tài)度。趙太后也不得不承認(rèn)她確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想的: “必勿使反” ,使她“有子孫相繼為王” 。那么,趙太后愛幼子長安君究竟有何不妥呢?觸龍還是不愿觸及趙太后的心病。他故意繞開這個容易使太后敏感的問題,由遠(yuǎn)而近地從側(cè)面迂回進(jìn)擊,連續(xù)反問,啟發(fā)趙太后思考: “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 問得趙太后懵里懵懂,莫名其妙,只能連聲應(yīng)答“無有” ,“老婦不聞也” 。這時,趙太后在理論上已完全被解除了思想武裝,處于被動地位。觸龍主動權(quán)在握,于是便以高屋建瓴之勢,滔滔不絕地向趙太后發(fā)起了理論進(jìn)攻。第四段幾乎全部是在敘述觸龍的說理。他先從諸侯之子孫沒有三世而侯的原因說起,旁敲側(cè)擊,指出: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然后,運用演繹推理方法,由一般到個別,推出“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 一席話全部解答了前面的問題,指明了趙太后“為長安君計短”的過失,高瞻遠(yuǎn)矚,振聾發(fā)聵,說得趙太后茅塞頓開,心悅誠服,于是慷慨明快地表示: “諾,恣君之所使之! ”立即送長安君“質(zhì)于齊,齊兵乃出”。矛盾解決,趙國得救。觸龍的成功,不僅在于他立論的正確,為長安君“計深遠(yuǎn)” ;尤其在于他能從趙國存亡的急切利益出發(fā),為趙王子孫“相繼為王”的長遠(yuǎn)利益著想。觸龍的見識比一般朝臣們勝過一籌的是: 他既善于站在歷史的高度分析形勢,又善于具體地分析對方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活動,循循善誘地進(jìn)行思想工作。趙太后也有她的可貴之處。應(yīng)當(dāng)看到,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婦女執(zhí)政的先例是罕見的。趙惠文王在位三十二年,享國日久。趙太后深居宮掖,一旦臨政,“新用事” ,突然面對“愛子” 與“愛國” 的尖銳矛盾,一時為母性的感情所蒙蔽,表現(xiàn)了狹隘、淺見和固執(zhí)、任性,這也不足為怪。難能可貴的是: 一旦她認(rèn)識到舍子質(zhì)齊有益于社稷大計,便幡然改過,從善如流,表現(xiàn)了封建政治家的器量大度。此文不僅讓人們領(lǐng)略到了作者善于生動傳神地刻畫人物行動神態(tài)、心理活動、語言表情的藝術(shù)手法,也從觸龍那種善于勸諫、以情感人的有效方法中學(xué)到了循循善誘的說理藝術(shù)。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策》·觸龍說趙太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先秦文·《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