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李白·與韓荊州書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①,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②。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③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④心跡,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⑤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⑥,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⑦,甄拔三十馀人,或為侍中、尚書⑧,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薦嚴協律⑨,入為秘書郎⑩;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愿委身國士。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⑪籌畫,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⑫,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后退掃閑軒,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長價于薛、卞之門。幸推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注〕① 龍門: 《藝文類聚》引《三秦記》: “河津一名龍門,大魚積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魚)。”地在今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間。② 君侯: 對尊貴者的敬稱。③ 隴西: 郡名,秦昭襄王時置,隋初廢。轄境在今甘肅隴西一帶。④ 疇曩: 往日。⑤ 制作: 著作。⑥ 豫州: 古州名,東漢時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⑦ 冀州: 古州名,晉時治所在今河北高邑西南。⑧ 侍中: 官名,魏晉時職責為顧問應對,系清要之官。尚書: 官名,魏晉時掌群臣章奏。⑨ 協律: 協律郎,掌管音樂的官,隸屬于太常寺。⑩ 秘書郎: 掌管圖書收藏及校寫的官,隸屬于秘書省。⑪ 謨猷(mó yóu 磨油): 謀畫。⑫ 芻蕘(chú ráo 除饒): 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詞。
李白的散文現存幾十篇,數量不多,但有的也寫得很好。本文便是他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約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左右。這時李白寓家于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陸),漫游今湖北、湖南一帶,廣事交游,渴望獲得仕進機會,施展抱負,因此寫了這封信給韓荊州。韓荊州,即韓朝宗,此時正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是荊襄地區的高級行政長官。他樂于識拔后進,為時人推重,所以李白寫了這封自薦書給他,希望得到援引。
本文開頭借談士之口,說他們不想封萬戶侯,但愿認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對士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后世“識荊”一語,即源于此,成為人們拜見賢者、初次相識的雅語。接著,李白以西周時周公旦“躬吐握”和東漢李膺使后進“登龍門”兩個典故,說明海內豪俊之士奔走歸附韓朝宗的原因。相傳周公為了不怠慢來謁見的士人,“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韓詩外傳》);東漢李膺以維持綱常名教為己任,后進之士被他認真接待的,名為“登龍門”,猶如魚躍上龍門,化而為龍,成為不平凡的人物。接著又說: 韓朝宗如能不以己之富貴驕人,不以人之貧賤而輕忽之,則李白就能如戰國時毛遂那樣,在三千門客中脫穎而出。毛遂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他向平原君自薦,在趙、楚兩國談判中立了功。穎脫,指錐子放在袋中,其穎(尖頭)立刻破袋而出,比喻賢士的才能必然迅速顯現。這一段著重贊美韓朝宗能禮賢下士,把他和周公、李膺相比,可謂稱頌備至。這種頌美從不少士人的談論中引出,顯得很自然,并不使人感到是阿諛奉承。后面再從平原君的故事中,很自然地表達了自薦的心情和要求。
第二段簡單介紹自己的經歷和才能。李白出生于蜀中,自稱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后代(見《上安州裴長史書》),李暠是隴西成紀人,又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故此處說是隴西布衣。這時他流寓于今湖北省漢水流域一帶(戰國時屬楚地,故稱楚漢)。他十五歲愛好擊劍,三十歲文章寫得很有成就,憑著其文武才能,遍謁諸侯(指各地地方長官)和王公卿相,冀求援引。那些達官貴人也承認他的氣節道義很好。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談到,他早年時曾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楚地,指南死于洞庭湖濱,李白素服慟哭,臨時葬指南于湖側。數年后從金陵一帶歸來,又籌措經費,把指南安葬于江夏城(今湖北武昌)東。這便是他重視氣節、道義的一個例子。段末說: 這是他平時的心情和行為,希望韓朝宗能夠了解。李白在本文中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性格特點頗為簡括,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則有較詳細的敘述,讀者可以參看。
第三段進一步希望韓朝宗能夠認識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先是頌揚韓朝宗的德行、學問、文章都好;意為他具備這么好的修養,能夠識拔賢能之士是不言而喻的。接著希望韓朝宗要氣度寬宏,不因自己的長揖不拜而拒予接待。長揖,拱手自上而至極下,是古代賓主以平等身分相見時所行的禮。他要求韓朝宗不但不拒絕接待,而且要優厚款待,這樣他的文才便能充分發揮出來。據說東晉時大臣桓溫北征,半路上要寫一篇露布(公告),叫幕下文士袁宏倚立在馬前起草。袁宏手不停揮,很快寫滿七張紙,而且寫得相當好(見《世說新語·文學》)。此處用這一典故來說明自己文思敏捷、才能出眾。(李白的文才確是非常敏捷的,故杜甫有“敏捷詩千首”的詩句稱贊他。)接著又說: 今天大家認為你韓朝宗是衡量文章、人物的權威人士,一經你的好評,便稱佳士。你何必吝惜階前盈尺之地,不讓我李白像袁宏那樣倚馬草文,一展文才,揚眉吐氣,直上青云呢?李白頌揚韓朝宗,希望他賞識自己的才能而加以任用;但他對韓朝宗沒有顯示出一點卑躬屈膝的樣子,而是長揖不跪拜。(李白《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詩中也有“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之句。)這里充分顯示了他“平交王侯”的氣概。《古文觀止》編者評云: “此段正寫己愿識荊州,卻絕不作一分寒乞態,殊覺豪氣逼人。”說得頗為中肯。
第四段推開一步,補充說明自己要求歸附韓朝宗的原因。先是說,從前東漢王允做豫州刺史,任用了賢士荀爽、孔融;西晉山濤做冀州刺史,甄拔三十余人,有的在朝廷做了侍中、尚書等官,為前人所贊美。接著就說韓朝宗也薦舉了協律郎嚴某為秘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等人,有的富有才學,有的行為清白,都被賞識薦用。李白看到他們銜恩圖報,忠義奮發,因此心情激動,知道韓朝宗對賢士能推心置腹,所以決心歸附于他。國士,全國推尊仰慕之士,這里是對韓朝宗的美稱。段末表示,倘逢急難之際,自己愿為之獻身,表現出詩人滿腔報國的熱忱。這里急難是指戰亂等關系國運的大事。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出山參與永王李璘幕府;他臨終前不久,還打算以老病之身參加李光弼軍隊,討伐安史余孽(見《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詩),都表現出他敢效微軀的舉動和精神。
最后一段說自己愿呈獻文章,求得對方賞識。先是說人不會盡善盡美,關于政治方面的謀畫主張,不敢自夸,至于詩文,寫得頗多,積成卷軸,這類雕蟲小技,如果對方不嫌棄而愿賜觀,則請給與紙墨等文具,還有抄寫人員,就可認真抄寫呈上。青萍,寶劍名。結綠,美玉名。春秋時越國人薛燭和楚國人卞和,一個善于識劍,一個善于識玉。結尾意思說: 寶劍美玉依靠良工的鑒別,方能增長聲價;自己地位不高,也要靠韓朝宗大加獎勵稱譽,才有光明前途啊!唐代讀書人的習尚,歡喜把自己的詩文等作品寫在卷子上呈獻給達官貴人或文壇前輩,希望獲得他們的賞識,從而獵取功名。李白也準備把文章呈獻給韓朝宗。李白在政治才能上也頗自負,曾自稱“懷經濟之才”(《為宋中丞自薦表》),并常以東晉名臣謝安自比。本段說“白謨猷籌畫,安能自矜”,比較謙遜,可能是他沒有寫什么政治性論文,能向韓朝宗呈獻的都是一些文學性詩文的緣故。
本文和李白的某些詩篇一樣,充分表現了他自負和傲岸的性格。他寫信要求韓朝宗賞識自己,所以更是著重稱述自己。首段以毛遂自比,說明其才能超過眾人;接著說自己能文有武,心雄萬夫,講究氣節道義,文才更是卓越敏捷;結尾說準備呈獻所作詩文: 自負不凡的高昂氣概,貫穿全篇。李白不但自負,而且兀傲。對那些達官貴人,李白希望他們援引,但他不肯為此而卑躬屈膝,所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夢游天姥吟留別》);而是要以平等之禮節結交。他對韓朝宗是長揖不拜,對當時另一名人李邕,李白贈詩給他說,“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要李邕學習孔子,知道后生可畏,不要看輕自己這個年輕人。李白這種傲岸和自負的氣質,在本文中緊密結合,隨處流露,而在第三段中表現尤為突出,在要求“揚眉吐氣,激昂青云”的語句中達到了頂峰。由于生動地展示了自負、傲岸的性格特征,詩人的形象在本文中可說躍然紙上。
文中對韓朝宗也是頌揚備至。先是以周公、李膺相比,贊美他禮賢下士;接著又說他德行、才學都極好;繼而又說他已經薦舉了一批佳士。這種頌揚,目的是說明韓朝宗必能賞識、薦舉自己,為本文自薦這一主題服務。頌揚對方,稱述自己,兩條線索在文中很好配合,交叉進行,起了打動對方的作用。
本文語言特色,是夸張而又流暢奔放。文中不論頌揚對方,稱述自己,都出以夸張筆墨,充分顯示出詩人的浪漫氣質。全篇語言明快流暢,句子長短錯綜,自然奔放,富有氣勢,很好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性格與胸襟。前三段末尾,都使用了感情洋溢的感嘆語句,“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安敢不盡于君侯哉”,“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各自在上文具體描述基礎上進行小結,做到聲情搖曳,增加了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古文·與朱元思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豐樂亭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