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豐樂亭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2】, 夏, 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 聳然而特立【3】; 下則幽谷 【4】, 窈然而深藏【5】;中有清泉, 滃然而仰出 【6】。俯仰左右, 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 辟地以為亭, 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 【7】, 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 【8】, 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 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9】, 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 按其圖記, 升高以望清流之關(guān), 欲求暉、鳳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無在者; 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 海內(nèi)分裂, 豪杰并起而爭, 所在為敵國者, 何可勝數(shù)【10】。及宋受天命, 圣人出而四海一 【11】。向之憑恃險阻, 鏟削消磨。百年之間, 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 欲問其事, 而遺老盡矣【12】。今滁介江淮之間, 舟車商賈 【13】, 四方賓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見外事, 而安于畎畝衣食 【14】 , 以樂生送死 【15】; 而孰知上之功德, 休養(yǎng)生息, 涵煦于百年之深也【16】!
修之來此, 樂其地僻而事簡, 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 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 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 【17】, 風霜冰雪, 刻露清秀, 四時之景, 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 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 道其風俗之美, 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 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 刺史之事也 【18】。遂書以名其亭焉【19】。
【注釋】
【1】本文作于慶歷六年(1046),當時作者在滁州。豐樂亭在今安徽滁縣城西豐山北麓。蘇軾曾將這篇《豐樂亭記》書刻于碑。
【2】滁:指滁州。
【3】聳然:高高矗立的樣子。特立:獨立。
【4】幽谷:幽深的山谷,此指紫薇谷。
【5】窈(yao)然:幽暗深遠的樣子。
【6】滃然:水勢盛大的樣子。
【7】五代:指唐朝滅亡后,我國中原地區(qū)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周五個短期王朝。
【8】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趙匡胤。
【9】“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兩句:趙匡胤當時任后周殿前都虞侯。李景(璟),五代南唐中主。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周顯德三年(956)春,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將領(lǐng)皇甫暉、姚鳳退守滁州清流關(guān),周世宗命趙匡胤突陣而入,將皇甫暉、姚鳳等活捉。
【10】勝(sheng):盡。
【11】圣人:指宋太祖趙匡胤。
【12】遺老:經(jīng)歷事變的野老舊臣。
【13】商賈:指商人。
【14】畎(quan)畝: 田地。
【15】樂生送死:養(yǎng)生送死。指過太平日子。
【16】涵煦:滋潤化育。
【17】掇(duo):拾取、采取。
【18】刺史:唐代州的主管稱刺史,此處即指知州。
【19】名:命名。
【賞析】
歐陽修一生曾屢遭挫折,其中主要的是三次遭貶。一次是因為替范仲淹革除弊端的義舉而寫了《與高司諫書》,說了幾句公道話,而被貶為夷陵令。第二次是因為他寫了《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上書朝廷,為杜衍、范仲淹等鳴不平,觸怒了御史中丞王拱辰等,被羅織罪名,降知滁州。第三次是因為他在英宗的喪事活動中,喪服里穿了紫襖,被御史彈劾攻擊,加上還有人誹謗他“帷薄不修”、“私從子婦”,被貶為毫州知州。宦海浮沉, 使他對當時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 官場的傾軋,使他希圖擺脫世俗紛擾, 向往恬靜的歸隱生活。滁州在長江與淮河之間,山高水清, 風景宜人。這里地處偏僻, 民風淳厚, 宛如世外桃源。歐陽修被貶至此, 倒也悠閑自在。在這里, 清山綠水滌除了他心頭的煩惱, 大自然觸發(fā)了他無拘無束的天性和豐富的感情。他幾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由于他把“與民同樂”看成是“刺史之事也”, 雖然是“戴罪流徙”, 遠離了政治斗爭的中心, 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陳時弊了, 其心情倒也安然。不久, 歐陽修又寫了著名的《醉翁亭記》, 更充分地反映了他此時的思想狀態(tài)。因此, 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比較曠達的人生觀。
滁州宋代屬淮南東路, 州治今安徽滁縣。在五代時這里曾是兵家相爭之地, 兵荒馬亂, 民不聊生。“及宋受天命, 圣人出而四海一”, 經(jīng)過近百年的休養(yǎng)生息, 雖然賦役繁苛, 但江淮地區(qū)較之其他地區(qū)相對要豐足安樂得多。“民生不見外事, 而安于畎畝衣食, 以樂生送死”,“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 反映出老百姓的安居樂業(yè)。歐陽修以“豐樂”命名新建的亭子即寓意于此。盡管作者把這些歸結(jié)為“上之功德”, 為皇帝歌功頌德, 但也深刻反映出了這個安定的局面得來非易。
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了建亭的緣由。因“飲滁水而甘”,于 是找到了泉源“于州南百步之近”, 進而看到泉源“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 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俯仰左右, 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 辟地以為亭”。作者在《與韓忠獻王書》 中也介紹了建亭的緣起:“山川窮絕, 比乏水泉, 昨夏秋之初, 偶得一泉于 (滁) 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 水味甘冷, 因愛其山勢回抱, 構(gòu)小亭于泉側(cè)”。其《與梅堯臣書》 也談到了建亭的前后過程:“去年夏中, 因飲滁水甚甘, 問之, 有一土泉, 在城東百步許。遂往訪之, 乃一山谷中, 山勢一面高峰, 三而竹嶺回抱, 泉上舊有佳木一二十株, 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為石池,甚清甘, 作亭其上, 號豐樂亭, 亦宏麗。”作者還寫有《幽谷泉》詩, 詩中描繪了幽谷泉及周圍的景色, 表達了流連忘返的心情:“踏石弄泉流, 尋源入幽谷。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溉稻滿春疇, 鳴渠繞茅屋。生長飲泉甘, 蔭泉栽美木。潺湲無春冬, 日夜響山曲。自言今白首, 未慣逢朱轂。顧我應可怪, 每來聽不足”。
第二部分通過對滁州歷史的回顧和地理位置的介紹, 歌頌了宋王朝結(jié)束戰(zhàn)亂, 使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功德。為了突出主題, 作者只寫了宋朝以前戰(zhàn)亂的歷史。概括地寫了唐朝以來的情況:“自唐失其政, 海內(nèi)分裂, 豪杰并起而爭, 所在為敵國者, 何可勝數(shù)! 及宋受天命, 圣人出而四海一”。具體地寫了“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這件事。然后寫老百姓“安于畎畝衣食, 以樂生送死”, 并將此歸之為“上之功德”。
第三部分通過寫滁州的山水美景,風土人情和百姓豐衣足食的歡樂,表現(xiàn)出作者流連于當?shù)厮臅r的風光和安閑的風俗的感情,進一步贊頌了當朝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功德,反映了作者敬上愛民的思想。最后一句為點題之筆。
文章主要是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主題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這一段是寫歷史,表現(xiàn)了滁州過去的戰(zhàn)事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勇武,贊揚了宋朝開國皇帝的武功。“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guān),欲求暉、風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這一段是寫當代。昔日的戰(zhàn)場,今天已經(jīng)難于考察其具體地點了。因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的日子已經(jīng)很久了。這是第一層對比。從“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層對比。這一段通過對人間滄桑的感慨,又一次頌揚了宋王朝統(tǒng)一國家、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復抒發(fā)感嘆,使文章充滿了感情。這兩層對比,也都是與文章題目和主題相照應的。寫“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又寫“自唐失其政,海內(nèi)分裂,豪杰并起而爭”,都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百姓不能“豐樂”。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夠豐足安樂,則是“上之功德”。進一步證明四海安樂的局面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文章的另一寫作特點是借寫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本文用了大量筆墨寫滁州的山水景色,從中流淌出作者豐富的情感。戰(zhàn)亂之時,好山好水不過是為了割據(jù)稱王的“憑恃險阻”;在世事變遷的過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當時,則“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歐陽修寫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僅用“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這十五個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時之景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了。“掇幽芳而蔭喬木”是通過人的動作來寫春夏之景;“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則是用人的感愛來寫秋冬之色。作者在《醉翁亭記》中也寫了四時之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文短情深,不僅反映出當時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確的表達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歐陽修在滁州為任一期,對滁州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感情。“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離任時,他在《別滁》詩中飽含感情地寫道:“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離聲”。時過多年,作者還時有憶滁佳作。如離開滁州八年以后,歐陽修寫了《憶滁州幽谷》詩:“滁南幽谷抱千峰, 高下山花遠近紅。當日辛勒皆手植, 而今開落任春風。主人不覺悲華發(fā), 野老猶能說醉翁。誰與援琴親寫取, 夜泉聲在翠微中”。足見歐陽修對滁州的感情歷久而彌深。
上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李白·與韓荊州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為宋公至洛陽謁五陵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