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1)至桐廬(2)一百許里(3),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4)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5),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6),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7)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8)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9)者,望峰息心(10); 經綸(11)世務者,窺谷忘反(12)。橫柯上蔽(13),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注釋〕 (1)富陽: 在今浙江省富春江下游。(2)桐廬: 今浙江省桐廬縣,也在富春江邊。(3)許: 表示不定、大概。(4)縹: 淡青色。(5)急湍(tuan): 急流。甚箭: 甚于箭,比箭還快。(6)軒邈: 軒,高。邈,遠。在這里都作動詞用,指競相伸展,互比高遠。(7)泠泠(ling):形容水聲。(8)轉: 通“囀”,鳴叫。(9)鳶(yuan): 即鷂鷹。戾(li)天: 高飛入天。(10)息心: 死了心。指競仕者死了競進之心。(11)經綸: 經營、奔走。(12)反: 通“返”。(13)柯: 樹枝。
〔鑒賞〕《與朱元思書》是南北朝時梁代文學家吳均寫給朋友的書信?,F在所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形式,然而由于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風光,歷來被當作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欣賞。
《與朱元思書》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著力刻畫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抒發了作者對政治的失意厭倦和企圖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從“風煙俱凈”至“天下獨絕” ,總攬勝景,啟發下文。作者十分善于發端,“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頭八個字就勾勒出這幅山水畫卷的整個形勢氣象,使人覺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他在富春江下游離岸登舟,展眼眺望,視野深遠,首先看到的是清秋季節的廣闊景象。只見天高氣爽,向遠處伸延的連綿群山愈來愈遠,愈遠愈小,山色亦隨之愈遠愈淡; 湛藍的天空則愈遠愈低,漸漸地一直望到山之盡頭,天之盡頭,天山終于融合為一。作者這里不是單以天來襯山,或是單以山來襯天,而是讓天與山互相烘托,互相陪襯,從整體上再現了美景。接著,作者輕輕點出自己是乘興游江,賞玩風景,故任憑小舟隨意漂蕩,全不在意。這里語似平常卻明顯地流露出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含有很強的抒情意味。雖說作者“從流飄蕩”,然而并非毫無目的,他不想停留在某個固定點來觀賞風景,而是想領著讀者沿著蜿蜒百里的江水去探尋青山綠水的蹤跡?!白愿魂栔镣],一百許里”,不僅點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著這次游程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伸延和推移,使得作者所要描畫的景色顯得十分開闊而又富有縱深變化,這也為下文的進一步展開埋下了伏筆。
第二層從“水皆縹碧”至“猛浪若奔”,盡力描寫富春江的不同形態,說明水之“異”。首先描寫江水的清碧和深邃,顯示水的靜態。接著,筆鋒微轉,開始描寫水中的游魚和細石,畫出水底魚動石靜的生動情景。先寫水靜,是因為唯有水清水靜,才能知道水深,也才能看到“游魚細石”。次寫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是一個轉折,但仍在寫水上用力。寫魚寫石,仿佛是順手拈來,實際上卻甚有深意。作者對于水之“異”,不是作空洞抽象的贊美,而是通過具體事物,用靜止的和活動的畫面交互映襯來表現,因此顯得格外有力。寫到這時,筆鋒突然又一轉,恰似金鼓齊鳴,鐵騎突出,平靜的江水剎那間呈現出另一種情景——迅急洶涌,奔騰激蕩,如急箭離弦,駿馬狂馳。這與剛才所見到的江水,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通過這個對照,不僅反映了江水的動靜變化,補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從寫作技巧上講,這樣寫能顯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變化,場面氣氛的變化和文章節奏的變化。在這一層中,意凡三轉,愈轉愈奇,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態,可謂妙筆生花。
第三層從“夾岸高山”至“有時見日”,描繪兩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極力突出一個“奇”字。舟行江上,兩岸高山夾道迎送,眼見得山形挺秀奇崛,隨著遠近正側的位置不同而變化多端。作者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將群山的靜態美轉化成為動態美。試看“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不僅寫出了山峰的形貌,而且賦予生命活力,使它們顯得生龍活虎。同時,作者尤能繪聲繪色,把山中描寫成美妙的音樂世界。在那里,清泉的吟唱,好鳥的歡歌,知了的鳴叫,猿猴的啼鳴交織成優美的山林交響曲。作者觸景生情,自然生出了許多感慨: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边@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靜安閑和世俗社會的喧鬧繁雜作對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會,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向往。作者鋪寫山中的各種聲音,表面上看來熱鬧異常,其實卻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入的幽靜。他的感慨表面上看來是宕開的一筆,其實卻決非等閑之語,而是說明了大自然對人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前面對山水景物精妙之處的描寫早為這里的虛寫作好了鋪墊,這里的虛寫又進一步突出了前面所寫的山水之美。文章實中有虛,虛中見實,相得益彰。
文章結尾一段又悄然回到寫景上,補寫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以景結情,讓人回味不盡。
此文寥寥一百四十多字,青山綠水無不形于筆底,稱得上是“尺幅千里”。它的藝術特點主要是:
一、角度多變,手法豐富。作者善于在統一和諧的基調上,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多種角度來精細地刻畫景物,使形象生動豐滿,立體感尤強。首先作者能從空間上的位置不同,從形態上的動靜不同,或從聽覺上的音響不同和視覺上的色彩不同來觀察和把握事物的各種特征,從而使筆下的山水顯得物態紛紜。水一般呈動態,作者就既不放過寫其動態之美,又精心刻畫其靜態之美。山巒主要呈靜態,作者就別出心裁地描繪其動態,使人覺得耳目一新。群山“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等活生生的立體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斷地變換視角,體物細致深入才得到的。這正叫做“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蘇軾《題西林壁》)。其次對不同的對象能靈活采用不同的筆法,善于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描形摹狀,曲盡其態。如對江水的具體描寫看,“水皆縹碧”,是用白描手法畫出江水青碧的顏色; “千丈見底”,是夸張地描寫水的深邃澄凈; “游魚細石”,一方面是利用動靜作對比,另一方面則是對江水澄凈的進一步烘托;而“猛浪若奔”,“急湍甚箭”,是運用了比喻手法。在短短幾句話中就含有多種藝術描寫手法,并且幾乎是句句翻新。從全文來看,作者的對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僅將此水與彼水、此山與彼山作對比,還能將水與山作對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驚嘆。
二、筆法空靈,構思精妙。這個藝術特點是完全與作者自由自在的情緒相呼應的。作者既然是隨興而游,文章亦自然是隨興而發,興到筆隨。自然之山水與任真之心靈互相映照,互相溝通。故真情所至,筆似游龍,全似漫不經心,卻自合于天籟。明白了這一點,就容易理解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顯得不拘成法的原因。開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兩句,仿佛是猛然間看到半空有一朵彩云,不知它從何而來,又向何處而去,顯得十分瀟灑從容,格調超邁,真是出手不凡! 結尾時,本來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是文足意盡,可以擱筆,但是最后幾句意外跌出,似斷非斷,更叫人吃驚。其實,這里也正是作者用筆精心之處。在顯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用平穩的四言句式以寫景收尾,起到了緩和文勢的作用。而結句以不斷斷之,便又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余地。這些足見此文的空靈奇崛。然而,作者行筆放縱,任意揮灑,但又并非毫無章法。在任意揮灑的后面,作者對時空的取舍,材料的選擇和結構的安排都是服從于自己特定審美需要的,文章的構思十分巧妙周到。譬如作者在第一層中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為自己對富春江風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贊嘆,并作為“文眼”統照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就都是由此生出。又如此文從頭至尾都沒有直接寫到“人”,但讀來卻使我們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作者的感情和作者的評價無處不在,并自然而然地感染和影響著讀者。
三、清新流暢,精于鑄煉。作者所處的時代駢文盛行。這篇文章雖然運用駢文寫成,卻沒有一般駢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錘百煉,又生動曉暢。如用“奇”和“異”總括富春江山水特色; 用“箭”和“奔”來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競”和“爭”來形容山峰相互依恃,爭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狀,字字動人,頗見功力。其次,句式整齊而有變化。文中多用四言,間以六言,并時加一些虛詞,使語意轉折靈活,流走自如,既有詞句的自然勻稱,又有疏宕諧婉的節奏,讀來頗有韻致。
上一篇:《古文·與孫季逑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李白·與韓荊州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