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捕蛇者說·鈷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①。潭西二十五步,當(dāng)湍而浚者為魚梁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③,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 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④。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⑤。問其主,曰: “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問其價,曰: “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⑥,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⑦,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⑧,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 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 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⑨。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⑩,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 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11),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注釋】 ①西山:在湖南省零陵縣西。鈷鉧(gumu)潭:潭名。鈷鉧,熨斗。因潭
形像熨斗,故名。②魚梁: 攔截水流的壩,中開缺口,以放置捕魚的工具,以便捕魚。③偃蹇(yanjian): 山石起伏高聳的姿態(tài)。④嵚(qin) 然: 高峻。相累: 相互重疊。沖然:向上,向前的樣子。角列: 像獸角一樣排列。熊羆(pi): 熊和羆是兩種野獸。羆屬于熊類。⑤籠: 裝進籠子。⑥李深源、元克己: 作者的友人。⑦刈 (yi):割。穢草: 亂草。⑧熙熙然: 快樂的樣子。回巧: 呈現(xiàn)出各種美好的姿態(tài)。獻技: 獻出各自的特色。⑨清泠:景色清涼。瀯瀯(yingying): 水回流的聲音。淵然: 靜默的樣子。 ⑩匝 (za): 滿。(11)灃(feng): 水名。鎬 (hao): 地名,在陜西省西安市西南,周武王的都城。鄠(hu): 地名,在陜西少戶縣北。杜: 地名,在陜西省長安縣東南。唐朝時豪門貴族聚居在灃、鎬、鄠、杜附近。貴游之士: 愛游玩的貴族豪門子弟。
【譯文】 我發(fā)現(xiàn)西山以后的第八天,便沿著山口向西北方向走了二百余步,又發(fā)現(xiàn)了鈷鉧潭。潭的西邊二十五步處,在急流深水的地方有一道水壩。壩上有一個小丘,長著竹子和樹木。小丘上的石頭有的突出高聳,有的起伏直立,都頂著泥土鉆出來,爭著做出各種奇怪的樣子,幾乎多得數(shù)不清。那些高聳的,互相重疊而向下傾斜的石頭,好像一群牛馬在溪邊喝水; 那些突起的像獸角排列向上的石頭,就像熊和羆在攀登山嶺。
山丘很小,不到一畝,可以用一個籠子把它全部裝下。問起小丘的主人時,有人回答說: “這是唐家廢棄了的土地,要賣卻賣不出去。” 問起它的價錢,回答說: “只要四百文錢。” 我愛這個地方就買了它。李深源、元克己當(dāng)時和我一同來游玩,也都很高興,感到這是出于意料之外的好事情。我們就輪流拿著工具,鏟割掉亂草,砍掉不好的樹,燃起了大火燒毀它們。于是美的樹木挺立,秀美的竹子露出來了,奇特的山石顯露出來了。從小山丘中間向外望去,就看見山峰高峻,云彩飄浮,溪水飛流,飛鳥走獸在遨游走動,它們?nèi)慷伎鞓返爻尸F(xiàn)出各種美好的姿態(tài)。盡力獻出各自的特色,在這小山丘的上下表演著。在這里,鋪開席子放上枕頭躺在上面,于是清涼的景色就會和眼睛接觸,潺潺的流水聲就傳入耳中,幽遠空闊的境界就會和神思融入,靜默的境界就會沁入心靈。不到十天的時間就發(fā)現(xiàn)奇異的地方兩處,即使是古時愛好山水的人,也許也沒遇到這種情況吧。
唉! 小山丘這樣秀美的風(fēng)景,如果把它搬移到灃、鎬、鄠、杜等處,那些愛游玩的貴族豪門子弟會爭著要買,即或每天價錢增加到千金,也越發(fā)不能買到。現(xiàn)在卻被拋棄在永州,連農(nóng)民漁夫從它旁邊路過都瞧不起它,價錢僅僅四百文,竟連年賣不掉。而我和深源、克己惟獨很高興地買下它,難道這小山丘果然有運氣嗎? 在這巖石上寫下這些話,用以祝賀這個小山丘碰上了好運氣。
【鑒賞】 柳宗元政治上失意,貶謫到永州,寫下八篇著名的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是其第三篇。作者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對小土丘作了逼真的描寫。把奇石非常形象地比作 “若牛馬之飲于溪”、“若熊羆之登于山”,就把呆石寫活了。勾描小土丘的自然形態(tài)而又傳神的寫法,把景色寫得像一幅精美的浮雕,令人有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寫小土丘因亂草、惡木的包圍遮掩,成為棄地,借以自喻受到排擠,貶謫遠方,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沉重心情。
本文寫景和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多用擬人手法,靜物動寫,栩栩如生,情景交融。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語·里革斷罟匡君》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鈷鉧潭①西小丘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