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秀才,不知書;
察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審舉》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歌謠。東漢桓、靈帝時代,外戚專政,宦官弄權,朝政黑暗混亂。無論那派得勢都貪臟受賄,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甚至連朝廷也公開標價賣官鬻爵,以致在選舉、用人方面名實不符,污濫不堪。 “《后漢書》曰,桓帝之世,更相濫舉,人為之謠。”(沈德潛《古詩源》)指出了這首童謠產生的社會背景。
“舉秀才,不知書。”“秀才”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選舉科目之一,令郡縣推薦才學優異的士人,供朝廷選用。可所舉的秀才卻是不識字不讀書的庸才。 “察孝廉,父別居。”“孝廉”也是武帝所設的選舉科目之一,中選者應是孝敬父母、廉潔不貪之人,然而,這所謂的孝廉卻竟是與父母分住的不孝之子。再看那些出身寒門、號稱清白的文吏,實際污濁如泥;標榜門第高貴的“良將”,原來怯懦得猶如一只小雞。
歌謠用犀利的語詞、幽默的比喻和適度的夸張,把統冶者掛羊頭賣狗肉、好聽名目下包孕著的骯臟實質,加以無情鞭撻和揭露,因而對東漢末年的腐敗政治,有著鮮明而強烈的諷刺意義。
上一篇:《柏舟》原文|賞析
下一篇:《母牦牛在牧人門口》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