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溥·念奴嬌》原文賞析
詠浣紗石
苧蘿山畔,有當年、西子經行遺跡。霸越亡吳彈指去,留得江山片石。土漬苔封,沙崩浪嚙,磊砢難消蝕。一拳千古,動人多少思憶。寧料一縷溪紗,偶然出浣,顯出傾城質。今日西村何限女,誰向塵埃物色?石倘能言,也應似我,望古增嗚咽。精靈何在?悄然長臥江側。
作者汪仁溥是浙江紹興人,諸暨縣若耶溪離他的家鄉不遠。相傳春秋時西施是在若耶溪畔浣紗石上浣紗,被越國大夫范蠡發現的。吳越之爭,越國戰敗,范蠡獻西施于吳,傳說在后來的越霸吳亡中,西施的美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一個鄉間女子也能夠載名史籍。時至清代,浣紗石已是歷史的遺跡,詞人由此聯想到有關的歷史傳說,抒發了懷才不遇、沉埋鄉里的感嘆。這是一首懷古傷今詞。
上片寫景。開篇先述地點,說明浣紗石所在位置。苧蘿山在今浙江諸暨縣,是西施的家鄉。有“西子經行遺跡”,直接點出浣紗石密切關聯的人物,因“遺跡”暗扣詞題,并喚起下句“片石”。“霸越亡吳”簡括與遺跡相關的史實。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先是越王勾踐戰敗,屈服求和,越國大夫范蠡獻西施給吳王夫差,使之沉溺女色,不思國政;而勾踐卻臥薪嘗膽,重整旗鼓,終于轉弱為強,滅亡吳國,稱雄當時。相傳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泛舟五湖。然而,兩國戰爭那風云變幻、轟轟烈烈的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不過是一瞬,爭霸的英雄、中間的美女早已消亡,倒是“江山片石”這沒有生命的歷史見證存留下來了。至此,把與浣紗石有關的歷史人物、事件交代清楚,為后面的詠懷抒情已預做鋪墊。詞所詠之石既已引出,下句“土漬苔封,沙崩浪嚙,磊砢難消蝕”進而將其外形特征突出,既更加吻合詞題,也由浣紗石形貌的奇特寫出其所顯示的年代久遠,于是上片結句的“動人多少思憶”就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了?!袄诔`”,往往喻指人的才情奇特,此寫浣紗石歷經自然風雨的侵蝕后形貌的奇特出群,正因為這見證千古的拳拳小石的遺留溪邊,人們見到它,勢必會聯想到歷史上的種種故實,以“思憶”作結,承上啟下,勾連起下片的抒情。
下片寫“思憶”中的抒情部分,因是“思憶”的內容,上下片間的銜接即顯得緊密無間,使整首詞如行云流水的結構在這里也絲毫沒有隔斷感。換頭幾句,是說何曾想到西施到溪邊浣紗,能有被范蠡發現、從而美色知世的偶然呢?語意中暗含著對古人尋賢訪才的贊賞?!帮@出傾城質”的“傾城質”,是形容人的絕美,古詩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之說。天然美色在西施是固有的,但如果范蠡不到若耶溪,她的美色也只能沉埋鄉里,不為世人所知,更不會有后來的遭際了。思古傷今,于是而有“今日西村何限女,誰向塵埃物色”的浩嘆?!拔鞔濉?,在若耶溪之西;“塵埃物色”,謂向塵世間察訪人物。以今日西施的家鄉仍不乏美貌如西施的女子,因無人再向鄉間訪察而不能夠使世人皆知的事理,喻指世間不乏有才能的人,卻被當政者所忽視,不能得到發現起用。這兩句可說是本詞的主題,也是詠石的中心,一句反問,透出了詞人對現實埋沒人才的深深的哀怨。這一層含意又在下文的“石倘能言,也應似我,望古增嗚咽”明白點出。今不如昔,望古興嘆,前人已逝,精靈杳然,唯有這動人思憶的孤零零的浣紗石寂寂地長臥水邊,它是不是象征著世間英才也在毫無聲息地被埋沒呢?于是這“嗚咽”帶出了長長的余音,留給讀者以悠悠不盡的回味。
上一篇:《張鳴珂·慶清朝》原文賞析
下一篇:《賀雙卿·惜黃花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