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
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逝水移川,高陵變谷,那識當時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濕空梁,夜深飛去。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深秋落葉時節,踏著青青山色,滿地紅葉,吳文英與友人馮去非(號深居,淳祐元年進士,宋史有傳)偕游禹陵。禹陵,在今浙江紹興東南會稽山麓,旁有禹廟,宋時置五戶祭祀守護。登高賦詩是中國士大夫的傳統,勝地的興會與友情的紀念最易觸發創作契機。
吳文英詞精于營構布局,常用時空錯位、意象迭加建造眩人眼目境界,架筑“七寶樓臺”。《齊天樂》這首詞由三個大層面構成。
第一層,設情(事)鋪墊,寫我與同登者馮深居。顯為表層,實乃核心或基礎。過片“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三句,置于登陵憑眺之后,便覺深沉頓挫。久候西窗的慳遇,翦燈不眠的暢敘,情深意摯,化用李商隱《夜雨寄北》,又渾同杜甫《贈衛八處士》意境。一往深情的內核包孕世事無常之感慨,此所謂“情語”。全詞所有“景語”,皆由此聯想生發。過片為詞的轉折接榫處,貫通上下片氣脈神理,白天登臨憑吊,意興未盡,此處又加補足,以有盡之語達無限之意,時空也有廣闊的回旋余地。
第二層,造境敷色,寫同登禹陵所見所思。圍繞大禹的歷史傳說,禹廟的故跡文物,會稽的山光水色,當地的風習民俗,用大框架結構進行新的組合。“逝水移川,高陵變谷”二句,既緬懷大禹治水彪炳勛業,又感慨三千年滄桑變幻和“那識當時神禹”末世衰運,寓意良深。吳文英詞最擅化真為幻,化幻成真。據《四明圖經》: “鄞縣大梅山頂有梅木(楠木類),伐為會稽禹廟之梁。張僧繇畫龍于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斗。后人見梁上水淋漓,始駭異之,以鐵索鎖于柱。” “幽云怪雨”三句本此,極富表現力。龍斗從“夜深飛去”倒裝,萍藻掛濕空梁,乃從鏡湖沾帶而來。一“空”字側寫“龍斗”之酣烈,更冠以“幽云怪雨”,駭心眩目。以梅梁的威武烘托大禹之神靈,確可當得起周濟的“奇思壯采,騰天潛淵”的評語;吳與馮瞻仰廟貌時驚嘆唏噓之態仿佛若見。又據《大明一統志·紹興府志》: “石匱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匱,相傳禹治水畢,藏書于此。”詞人登高憑眺,目盡今古,從“雁起青天”聯想到“舊藏處”、“數行書”,巧用一“似”字銜接。古籍藏于石匱,雁書起于青天,把悠悠時空濃縮在瞬間咫尺。一“起”字極傳神,使人心馳神往。遙想“大禹治水至會稽,宿衡嶺,山神奉獻玉匱書十二卷,開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的古老傳說,更不禁憮然。青天悠遠,石匱古老,藏書的神秘色彩,雁行之興滅變幻,與前三句“幽云怪雨”一樣,“實有靈氣行乎其間”,體現了吳文英詞善于奇變,兼重煉字煉意,制造怪譎意象與荒誕氣氛的藝術特色。
過片已如第一層所述。從章法上說,不僅需要情景,時空,虛實的間距變換,也為了文勢起落跌宕。上片記神禹史跡顯赫如是,而今只余“積蘚殘碑,零圭斷璧”。刻石記功之碑曰“殘”,會盟祭祀之圭璧曰“零”曰“斷”,滿眼蘚綠,湮沒塵土而待拂拭,不言滄桑而滄桑之感自見。以下“霜紅罷舞”三句,又從懷古幽思中跳出,寫禹陵周圍景物,寓變于不變。時空復線一與開頭“倦憑秋樹”呼應,一與治水立廟往昔暗接。末二句春船旗鼓,乃想象之辭。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片凄迷蒼茫渾厚意境中,竟一氣連用“紅”、“青”與“春”三種艷麗色彩,其強烈的對比構圖,屬大寫意手法,非高手不能調協。論者認為是“頹傷已化為積極”,“而一結仍復振起”;或說“‘托意高遠’為全篇寥落凄涼之反襯”,實均為皮相之見。李賀詩有“鬼氣”,吳文英詞亦時有“鬼氣”,愛在幽昧畫面著鮮艷色彩。如李賀的“桃花亂落如紅雨”,“九山靜綠淚中紅”,“三十六宮土花碧”,“冷翠燭,勞光彩”,一經涂抹大紅濃綠色調,更加重怪誕靈異氣氛。吳文英某些詞亦可作如是觀。
第三層,拓意聯想,作為藝術欣賞過程,這需要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見仁見智,詩無達詁,乃屬常見。但依據還是作品,凡優秀篇章在“藻采組織”之外,尚需“神韻流轉,旨趣永長”。此種旨趣大抵有顯豁、隱晦兩類。以詞而論,顯豁如蘇、辛、秦、柳,隱晦如姜夔、吳文英,如果說白石詞是“霧中看花”(王國維語),夢窗詞則如水中捉月,更為深婉曲折。萬云駿先生疏講本詞從寄托著眼,認為“借古喻今,婉而多諷”。他引陳亮詞“禹之封”生發,聯系時事,索隱發微,簡直要喚起民魂國魂。我以為吳文英當南宋季世,向無陳亮那種“平生節義自許”氣概,最多只是李商隱《登樂游原》那種無可奈何的淡淡哀愁與落魄情懷。雖非無君國之思、黍離之憂,但籠罩全詞的濃重氛圍,則是懷才不遇的落拓感與失意文士的寂寞感。從入世說,是“有才不能補蒼天”;從出世看,又不免感嘆興亡無常、滄桑幻滅。在離亂時世的知識分子,大抵懷有這種矛盾的痛苦心情。起句“三千年事殘鴉外”,(“殘鴉”也緊扣禹廟祭祀)詞人憑的是直覺人生感受與個人身世遭際,即使有《桃花扇·余韻》的蒼涼意味,也不過是淡淡的夕陽返照而已。
上一篇:《鷓鴣天·姜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齊天樂 螢·王沂孫 》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