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①,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②,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③,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④。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⑤,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⑥。莊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⑦,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馀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⑧,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⑨,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注釋】 ①子房: 張良的字。張良被劉邦封于留 (今徐州附近),故又稱留侯。圯(yi): 橋。此句說的是張良橋上遇老人,老人驗其品性并贈其兵書一事,參見《史記·留侯世家》。②刀鋸鼎鑊: 古代施酷刑的刑具。鼎鑊 (huo),烹煮人的大鍋。③賁 (ben)、育:戰國時衛國的兩個勇士。④一擊: 指張良在博浪沙 (今河南原陽東南) 狙擊秦始皇的行動。⑤鮮腆: 這里指沒有恭維話。鮮,少。腆,豐厚,美好。⑥鄭伯: 指春秋時鄭襄公。⑦報人: 向人報仇。⑧油然: 順從的樣子。⑨淮陰: 指韓信。
【譯文】 古時候所說的豪杰人物,必有過人的節制力,能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一般人受辱,拔劍而起,挺身搏斗,這不能是勇敢。天下有一種“大勇” 的人,突遇危險而不驚慌,無故受辱而不發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志向很遠啊!
張良接受橋上老人的贈書,這事很怪。但又怎知不是秦朝時代,有隱居的君子,出來試探他? 考察那老人用來略微顯露他用心的行為,都包含著圣賢給予警戒的意思。但世人不懂,以為橋上老人是鬼物,這也太錯了啊! 況且他的用意不在贈書。當韓國滅亡、秦國正在興盛的時候,秦皇用酷刑對待天下賢士,那平白無事遭殺滅的,不可勝數。即使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無法施展。那執法太急切時,它的鋒芒不可觸犯,它的形勢沒有可乘之機。張良忍不住心中忿怒,以普通人的力量,逞能于一次刺殺。當這個時候,張良能不死,那生死之間小到容不下一根頭發,也夠危險啊! 富貴子弟,不與盜賊拼死,為什么?他們的身體可愛,不值得為盜賊而死。張良有蓋世之才,不用伊尹、太公那樣的謀略,而單想出荊軻、聶政那樣的方法,因為僥幸才沒有死,這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惋惜的。因此,老人用傲慢無禮來狠狠挫折他。他能忍受得住,然后可以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說: “這孩子可以教育。”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衣露體牽著羊去迎接。莊王說: “他能向別人低頭,一定會受到百姓的信任。” 就放棄了攻打。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歸順吳國,像臣子小妾一樣,三年不知厭倦。那有報仇之志,而不能向人低頭的,是普通人的剛強。那老人家,以為張良才能有余而擔心他度量不夠,所以狠狠挫傷他的少年剛銳之氣,使他忍小恨而成就大業。為什么? 沒有平生交情,突然野外相遇,而被當作奴婢一樣使喚,竟順從而不責怪,這就是秦皇不能驚嚇、項羽不能激怒的人啊!
考察漢高祖得勝、項羽失敗的原因,在于能忍和不能忍這兩者之間罷了。項羽只因為不能忍,所以百戰百勝,但輕率地消耗了銳氣; 漢高祖能忍,養足全部銳氣,等待敵人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啊! 當韓信滅了齊國,想自立為王的時候,高祖發怒,表現在言語臉色上。由此看來,高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脾氣,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太史公司馬遷曾疑惑: 原以為張良是魁梧奇偉的人,沒想到其貌相好像婦人女子,認為和他的志向氣度不相稱。唉,這正是張良之所以為張良啊!
【鑒賞】 本文是蘇軾在二十五歲為應制科考試而呈上的《進論》之一。《史記·留侯世家》記載: 張良刺秦始皇未遂而逃命,途經橋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掉鞋于橋下,令張良拾取;張良忍氣撿上來,老人又要他替自己穿上,張良又忍氣照辦。老人滿意地說“孺子可教矣”,并于五天后送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后世又傳說為黃石公“納履受書”的故事。蘇軾對此事生發議論,一反張良靠老人贈書以助劉邦取天下的舊論,認為橋上老人給張良的教益不在贈書,而在于考驗啟發張良學會了“忍小忿而就大謀”的道理,進而又影響了后來劉邦的戰略。這種翻新立論,雖有為科考爭勝之嫌,但也不無道理,有其價值。文章以“忍”字為綱,征引史實,深入析理,夾敘夾議,有正有反; 結構首尾呼應,文氣流轉變化,說服力很強。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語·申胥諫許越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龔自珍·病梅館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