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申胥諫許越成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 “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①。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②。”
申胥諫曰: “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③,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④,使淫樂于諸夏之國⑤,以自傷也。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燼。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⑥。為虺弗摧⑦,為蛇將若何?”
吳王曰: “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為大虞乎⑧? 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 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 “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⑨,足以結信矣。以盟為無益乎? 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輕也?”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⑩。
【注釋】 ①而:你們。②反: 同“返”。振旅:帶領軍隊。③還 (xuan):旋轉。④蓋:崇尚。從: 同 “縱”。⑤諸夏: 中原各國。⑥及: 趁著。⑦虺 (hui): 小蛇。⑧曾 (zeng):竟然。虞: 擔心、憂慮。⑨口血未干: 指定盟的時間短。古人歃血為盟,結盟者以牲血涂口以示誠信。⑩荒: 空。
【譯文】 吳王夫差于是對眾位大夫說: “我將對齊國采取重大軍事行動,我將同意越國的求和,你們不要違背我的意志。如果越國已經改正,我還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改正,打完齊國回來,我要對它動武。”
申胥勸諫道: “不能答應越國的求和。那越國并非真心與我吳國交好,也不是懼怕我吳國軍隊的強大。越國大夫文種勇而善謀,他將會把我吳國玩弄于股掌之中,以實現他們的意圖。他們非常清楚君王您崇尚武力、爭強好勝,所以把話說得謙卑好聽,以使君王您驕矜自滿,讓君王您去中原各國驕縱取樂,以自取損害。使我國的軍力消耗,百姓流離失散,而國家一天天衰落下去,然后越國再不慌不忙地趁機享受殘局。那越王誠信愛民,四方百姓都歸順他,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正在一天天興旺起來。應該趁著我們還能夠戰勝他們時攻打他們,如果蛇小不打,等它長大了怎么好對付?”
吳王說: “大夫您為什么這樣抬舉越國?越國竟然能夠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嗎?如果沒有越國,那么我們春秋兩季怎么能炫耀我們的軍隊呢?” 于是便答允了越國的求和。
即將訂立盟約的時候,越王又讓諸稽郢來辭謝: “君王您認為訂立盟約有好處嗎? 上次訂立盟約才過去不久,應該足夠建立互信了; 君王您認為訂立盟約沒有好處嗎? 那么,君王您放棄軍隊的威力來統治我們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看重鬼神而輕視自己呢?” 吳王于是同意了越王的提議,只議和不定盟。
【鑒賞】 本文緊接上一篇《諸稽郢行成于吳》,伍子胥看穿了大夫文種的意圖,提醒夫差不要答應越國的求和。申胥的 “諫辭”從越國的用心在于“從逸王志”、“使淫樂于諸夏之國”,使吳國“甲兵鈍弊”、“民人離落”、“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燼”進行分析,再從越王愛民,四方歸之,生產發展,國力增強進行進諫,說明不趁機滅掉越國,后患無窮。而夫差驕傲自滿,一意孤行,不聽忠言,與越國訂立和約。越國因此得以喘息,并于魯哀公二十二年 (前473)最終滅掉了吳國。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王孫滿對楚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留侯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