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盧綸
紅枝欲折紫枝殷, 隔水連宮不用攀。
會待長風吹落盡, 始能開眼向青山。
〔賊中〕身陷在變兵叛軍之中。〔嚴越卿〕嚴武之子。嚴武兩次鎮蜀,以軍功封鄭國公。杜甫漂泊西南時期,曾受嚴武關照,得有一枝可棲。〔曲江〕長安東南的游賞勝地。唐康駢《劇談錄》云:“其南有紫云樓、芙蓉苑,其西有杏園、慈恩寺。花卉環周,煙水明媚”。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詩,表面上寫的是在長安曲江風景區看花——花的繁茂,實質上表達的是詩人當時陷于賊中的希冀——掃平叛亂。
了解這首詩寫作的歷史背景,是開啟鑒賞之門的一把鑰匙。唐代,自安、史之亂后,腐朽的政治不曾有所改善,昏愚的唐德宗缺乏應有的威信,藩鎮叛亂連續不斷。公元783年,一支抽調救援的涇原兵路過京師,因不給犒賞,兵士嘩變,攻入京城,唐德宗率少數家屬和宦官倉皇出走。后變兵擁立朱泚為主,朱泚自稱大秦皇帝,唐百官大都做了秦官,儼然立起一個朝廷來,一度唐軍失利,連那些閉門不出觀望勝敗的唐官也紛紛投降朱泚,唐王朝幾乎又一次陷入了覆沒的境地。盧綸,這位“大歷十才子之冠冕”,當時“陷在賊中”,因有此作。
詩的前兩句寫曲江花盛:紅花朵朵壓彎了枝條,紫花殷殷滿樹盛開,枝條伸展到了小河的對面,與宮墻攀連了起來。詩的后兩句寫詩人愿望:等待到某一時機,大風把這些繁花吹落盡了,我就能放眼看到遠處的青山。花卉,是美的體現;看花,是美的享受;曲江之花如此茂盛,豈不賞心悅目,歌之詠之還唯恐不能盡意,怎么詩人——這位愛花的文人才子此時卻想到的是“會待長風吹落盡”呢?他又為什么希望鮮花落盡能看到“青山”呢?
詩篇本身帶給讀者的疑竇,可以從詩篇的標題上獲得一點解疑的線索:“賊中”。說明了詩人并不是在正常的情況之下、心境歡愉之時的“看花”,而是在異常情況之下、心情壓抑之時的“看花”。杜甫《春望》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開鳥鳴,原該使人欣喜愉快,但國亂家散,使憂國思家的杜甫反生悲感,而言“花濺淚”、“鳥驚心”。觸景傷情,反之,在傷情之時,即使看到歡愉的景,景也隨之涂上了“傷”的情調。“會待長風吹落盡”,可作此解。
至此,仍未解開這首詩的鑒賞之門,“始能開眼向青山”是什么意思呢?循著“賊中”的線索,查考盧綸的生平,原來詩人于四十六、七歲之際,陷在了長安的叛賊之中,他的又一首詩反映當時的狀況曰,“黃埃滿市圖書賤,黑霧連山虎豹尊”(《春日臥病示趙季黃》),可見對叛賊是充滿了不滿和憤懣之情的。仇視叛賊,當然向往唐王朝,何況,忠君是封建知識分子根深蒂固的思想,“青山”之意在此。
鑒賞之門啟開之后,整首詩便可作這樣的理解:從曲江看到叛賊盤踞的長安宮里,許多穿紅著紫的偽官,折腰行禮,頻送殷勤,我隔水相望,不用攀著樹枝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真恨人哪!總會有一天唐王朝的大軍席卷而來,把這些降官們一掃而盡,到那時候,我又能看到君臨天下了。
以此喻彼,寓于深意,構成了這首詩的獨具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登鸛鵲樓·唐·王之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從弟·漢·劉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