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十而未娶,不應更娶;四十而未仕, 不應更仕;五十不應為家;六十不應出游。何以言之?用違其時,事易盡也。朝日初出,蒼蒼涼涼,澡頭面,裹巾幘,進盤餐,嚼楊木①。諸事甫畢,起問可中?中已久矣! 中前如此, 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萬六千日何有!以此思憂,竟何所得樂矣?每怪人言某甲②于今若干歲。夫若干者,積而有之之渭。今其歲積在何許?可取而數之否?可見已往之吾,悉已變滅。不寧如是,吾書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變滅。是以可痛也!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淡。其誰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時風寒,有時泥雨,有時臥病,有時不值,如是等時,真住牢獄矣。舍下薄田不多,多種秫米。身不能飲,吾友來需飲也。舍下門臨大河,嘉樹有蔭,為吾友行立蹲坐處也。舍下執炊爨、理盤槅③者,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馳走迎送,傳接簡帖④也。舍下童婢稍閑,便課其縛帚織席??`帚所以掃地,織席供吾友坐也。吾友畢來, 當得十有六人。然而畢來之日為少,非甚風雨,而盡不來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來為常矣。吾友來,亦不便飲酒。欲飲則飲,欲止先止,各隨其心。不以酒為樂, 以談為樂也。吾友談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遙,傳聞為多。傳聞之言無實,無實即唐喪⑤唾津矣。亦不及人過失者,天下之人本無過失,不應吾詆誣之也。所發之言,不求驚人,人亦不驚;未嘗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際,世人多忙,未曾嘗聞也。吾友既皆繡淡通闊之士,其所發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畢即休,無人記錄。有時亦思集成一書, 用贈后人。而至今闕如者:名心既盡, 其心多懶,一;微言求樂, 著書心苦, 二; 身死之后, 無能讀人, 三;今年所作, 明年必悔, 四也。
是《水滸傳》七十一卷, 則吾友散后,燈下戲墨為多。風雨甚,無人來之時半之。然而經營于心, 久而成習。不必伸紙執筆,然后發揮。蓋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捻帶,睇目⑥觀物之際,皆有所遇矣?;蛉魡枺貉约纫盐磭L集為一書,云何獨有此傳?則豈非此傳成之無名, 不成無損,一;心閑試弄,舒卷自恣,二;無賢無愚,無不能讀,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嗚呼哀哉!吾生有涯,吾烏乎知后人之讀吾書謂何! 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讀之而樂,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讀之謂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讀此書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東都施耐庵序。
(貫華堂刊本《水滸傳》)
注釋 ①楊木——指楊樹枝?!端鍟ふ媾D傳》:“每旦澡洗,以楊枝凈齒,讀誦經咒?!雹谀臣住嗣拇Q。③執炊爨(cuan),理盤槅(he)——燒水做飯,整理杯盤。爨,炊,燒火做飯。槅,盛食物的盤。左思《嬌女詩》:“并心注肴饌,端坐理盤槅?!?④簡帖——信件。⑤唐喪——白白地浪費。唐,空白,徒然。⑥睇(di)目——斜眼看,流盼。
賞析 本文冠于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之前。金圣嘆在評點《水滸》時,詭稱十二歲時得到了施耐庵的《水滸》真本,并稱:“貫華堂所藏古本《水滸傳》前自有序一篇,今錄之”,假托為施耐庵自序,實則為金圣嘆所撰。
這是一篇別具特色的隨筆小品式的序文。讀此序,我們看不到那種假道學家作序時正襟危坐、矯揉造作的倨傲面孔,也看不到那種學究派作序時灰頭土臉、懵懵懂懂的木訥表情,我們聽到的是來自序者心靈深處的聲音,一種率真的生命的歌唱:
其一,對“吾生有涯”的追問。
“朝日初出,蒼蒼涼涼,澡頭面,裹巾幘,進盤餐,嚼楊木。諸事甫畢,起問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萬六千日何有!”對時光飛逝的恐懼和對碌碌度日的警惕使千百年來的文人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是以可痛也”、“嗚呼哀哉!吾生有涯”之類的慨嘆。慨嘆之余,隨之而來的是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思索,如何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如何善待生命里的每一天這樣簡單而復雜的問題就擺在每一位文人面前。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吾生有涯”的追問也即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思考。
其二,對快樂的追求。
金圣嘆是個極具個性的人,他不愿喪失自我而絕意仕進,為自己選擇了陶淵明式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種無憂無慮的人生?!昂嗡脴贰笔潜拘虻囊粋€中心話題?!翱煲庵履粲?,快友之快莫若談”、“不以酒為樂, 以談為樂也”、“微言求樂”、“吾友讀之而樂”等諸多樂事使金圣嘆和他的朋友們滿意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封建社會主流文化圈之外怡然自得地生活著。金圣嘆所追求的這種快樂境界“既是感官快樂,也是精神暢快;而這正體現出一處有別于正統的人生準則:個體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陳洪《金圣嘆傳論》)換言之,金圣嘆對快樂的追求實質上是他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理解了以上兩點,就不難理解序文中關于生活瑣事的拉家常般的絮絮叨叨的閑談原來正是在敘述著書的緣起?!坝袝r亦思集成一書,用贈后人”,著書成為金圣嘆不虛擲年華、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行性方式。這樣,看來毫不相關的前后兩部分文字實際上自有一縷真氣相貫穿。
金圣嘆以圓熟活潑、閑散自在的散文筆法寫作此序,看似毫不著力,漫不經心,其實閑談之中自有妙理,淡泊之處暗蘊生命真諦。敘述中間以議論、抒情,句式活潑多變,用詞不尚浮華,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讀來如老友臥談,親切自然。
上一篇:《南下記》后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古詩源》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