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小小生金屋, 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 石竹繡羅衣。
每出深宮里, 常隨步輦歸。
只愁歌舞散, 化作彩云飛。
〔金屋〕漢武帝做太子的時候,他的姑母指著自己的女兒阿嬌問他:“阿嬌好否?”他說:“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見《漢武故事》,本詩指深宮。〔盈盈〕風姿美好的樣子。〔紫微〕天子所居住的地方。〔石竹〕石竹花,開紅紫色錢形小花,枝葉青翠,唐人常用它作為繡衣圖案。〔步輦〕宮中人拉的皇帝坐車。
天寶年間,唐玄宗在宮中行樂,為了將歌舞盛況記載下來,“夸耀于后”,召翰林供奉李白入宮,命他寫出十首五言律詩《宮中行樂詞》。這則故事見之于唐人孟棨的《本事詩》,這些詩歌,可惜今天只存留下八首。這里選錄了第一首。
《宮中行樂詞》(其一)描寫了一位歌舞女子的風韻神采,結尾處寓有詩人的諷諭。首聯先從這位女子的出處、風姿著筆。一位體態嬌小、神姿盈盈的女子,從幼年時代就進入深宮,現在,她已經長大成人,出落得風姿綽約、輕盈可愛。著一“生”字,表明她是在“金屋”里長大的。頷聯二句,緊承上聯,描寫歌舞女子的服飾,進一步形容她的風姿。舞衣上繡著石竹花紋,綺麗華貴;頭髻上插滿山花,反映她天真爛漫。她雖身居深宮,卻毫不拘謹,為什么呢?因為她深得帝王的寵愛,頸聯便描寫她常常隨從皇帝的步輦出入深宮。這一聯兩句詩是互文,“每”與“常”,“出”與“入”,“去”與“歸”,互相補充,充分地顯示出歌舞女子所受到的榮寵,從一個側面,表現她的容貌出眾,是深宮里數千宮女中的一個佼佼者。帝王為何要常常帶著她出入深宮呢?原來天寶時代的唐玄宗貪圖享樂,整日沉湎于歌舞聲色之中,所以出入隨時攜帶歌舞女子,這便為尾聯“只愁歌舞散”的詩意,作了很好的鋪墊。
這首宮中行樂詩,寫宮女的風神麗質,卻不同于宮體詩,因為它有“骨”。“骨”就在尾聯二句。李白抱著“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宏愿出蜀、入京,本想“愿為輔弼”、“大濟蒼生”,那里知道他到了長安、進入帝宮以后,看到的卻是唐玄宗紙醉金迷、歌舞升平的腐朽生活,詩人失望了,他痛苦著、悲憤著。所以,當唐玄宗要他寫作《宮中行樂詞》的時候,他便用自己的巧筆,暗寓諷刺,以示諍臣的心意。尾聯“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彩云,喻歌舞女子。前面六句,已經從各個不同角度刻畫她的美貌,這里更以絢麗的云彩,形容她的豐姿麗質,形容她翩翩起舞時凌波微步的姿態,飄逸灑脫,使這個人物的形和神,更臻完美。那么,是誰在“只愁歌舞散”呢?“愁”的人是行樂者,是唐玄宗。他整日聽宛歌,觀曼舞,猶嫌不足,惟恐歌舞散去;更何況舞女中有一位他最寵愛的人,舞散后將要象“彩云”一樣飛去。“只愁”二字,是全詩之眼,醒明題旨。
本詩是一首律詩,“律度對屬,無不精絕”(《本事詩》語),又是一首宮中行樂詩,離不開麗語、艷語。然而李白使用清麗靈動的語言,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描寫宮女,并使這種描寫分散在全詩八句之中,極盡變化之能事,因而全詩語雖工而有疏宕之感,語雖麗而有清逸之妙。高手必有佳構,斯之謂也。
上一篇:《姑惡·清·鄭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宮詞·唐·王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