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寺人披見文公
(僖公二十四年)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1】。寺人披請見【2】。公使讓之,且辭焉, 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3】。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4】,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猶在【5】,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6】,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7】!”公見之,以難告。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8】,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注釋】
【1】呂、郤(xi):呂甥(即陰飴甥)、郤芮,晉大夫,都是晉惠公的親信舊臣。晉文公為公子逃亡在外時,惠公曾經要殺死他,所以文公即位后,呂、郤怕被逼害。晉侯:即晉文公重耳。
【2】寺人:宮內的侍衛小臣,即后世的宦官。披:寺人的名。
【3】蒲城:在今山西隰縣西北。魯僖公五年,晉獻公(重耳的父親) 命寺人披攻蒲, 收捕重耳, 重耳逃走。女: 同“汝”你。宿: 一晚為一宿。
【4】 田: 打獵。惠公: 晉惠公, 名夷吾。中宿: 第一天。
【5】 祛 (qu): 衣袖。
【6】 齊桓公射鉤而使管仲相: 《左傳·莊公九年》載: 魯送公子糾回國, 在乾 (地名) 與公子小白發生戰斗, 公子糾的部下管仲用箭射中了小白衣上的帶鉤。后來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卻不追究這件事, 反而任命管仲做相國。
【7】 刑臣: 這里是披自稱, 因披是受了宮刑的閹人。
【8】 己丑; 是當年3月29日。
【賞析】
為君之道, 古人說得太多了, 在 《左傳》里也俯拾皆是, 但像寺人披這樣以嘲諷和脅迫的口吻向國君“講解”君道的, 則實屬少見。而國君晉文公竟也聽進了他的話, 從而免除了即將臨頭的大難。這一切, 都是怎么回事? 說來話就長了。
晉文公, 在即位前就是著名的公子重耳, 他曾由于家族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紛爭, 被迫在外奔亡19年, 這期間, 也仍然不時地遭受來自國內的迫害, 他在晉國的仇人可謂太多太多了。當他回歸故國, 榮登王位之時, 那些得罪過他的人心懷畏懼, 不免為自己的生死榮辱擔憂, 呂甥和郤芮這兩位前晉國君主晉惠公的親信舊臣, 更是坐臥不寧, 最后策劃了陰謀, 要放火燒毀晉文公的宮室, 殺掉晉文公, 誰知是這個小小的宦官寺人披, 敗壞了他們的陰謀, 搭救了晉文公。這篇故事主要就是記載了寺人披求見晉文公的過程。
當寺人披求見時, 晉文公嚴辭加以拒絕, 讓侍從歷數寺人披的“罪狀”, 因為寺人披曾兩次替晉獻公謀害晉文公, 并且告訴寺人披, 當初被寺人披斬斷的那只袖子還保存著, 表示對此仍耿耿于懷、念念不忘。但寺人披既不恐懼, 也不認“罪”, 反而卻唇槍舌劍地予以回答。他劈首就含譏帶誚地教訓晉文公:“臣謂君之入也, 其知之矣。若猶未也, 又將及難。”意思是說, 我以為您這次回國, 已經懂得做國君的道理了, 要是還沒有懂得, 那恐怕您又將遭受禍害。這番話說得危言聳聽, 極為嚴重, 在臣子與國君的對答中絕無僅有,“及難”一句又隱含深意, 使他所掌握的機密微露端倪, 足以引起別人的注意。那么, 這時聽者的態度自然緩和起來, 并開始注意聆聽下文, 而寺人披便抓緊時機逐層辯駁晉文公的譴責。
寺人披的辯駁之詞共分兩層: 第一層, 辯晉文公所說的“雖有君命,何其速也”之意, 寺人披首先立論:“君命無二, 古之制也。”使人無懈可擊,指出自己是奉君命行事、理當竭盡全力,那么當然是速度越快越好了。這樣一來,他就搖身一變從罪人而成了忠君的功臣,而他現在來見文公,也顯然是出于忠君的本意。第二層,辯晉文公所說的:“夫祛猶在,女其行乎”之意,這一層是關鍵所在,因為寺人披在此所言已經遠遠超出為自己開脫的范圍。寺人披找到了“君人之道”的最好楷模,就是不久前齊國發生的事情:管仲曾用箭射中過齊桓公衣上的帶鉤,但齊桓公卻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這個故事和晉文公所處的形勢極為相似,而且“射鉤”和“斬袖”也是性質一樣的,只是晉文公所面臨的是能否出來接見寺人披。晉文公是否能有齊桓公那樣的胸懷和氣度,就看此舉了。緊接著,寺人披又指出此舉事關重大,非同小可,因為,晉文公要是跟齊桓公的做法不同,就根本都不用晉文公來說讓寺人披走開,要離開晉國的人很多,又何止披一個呢!此話擲地有聲、字字千鈞,精彩之極,它點明了舊臣們害怕被晉文公懲處的恐懼心理,警告晉文公人心不穩,國家潛藏著動亂的危機。
這豈是答辯,簡直是脅迫,晉文公再也坐不住了,他已別無選擇,不得不立即召見寺人披。直到這時,寺人披終于獲取了晉文公的信任,使自己的情報增強了可信度,于是便將即臨的禍事密稟晉文公。晉文公得以立即采取防范措施,終于平息了一場叛亂。
寺人披其人,誰得勢就依附誰,為誰效忠,本不值得稱道,但是,他不愧為鬼杰之才,他在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坦然地求見文公,并且敢于用譏諷的口吻、犀利的語言,對文公進行“訓戒”,曉之以利害,說服了晉文公,從而使晉文公改變了對舊臣們的態度,保全了晉文公的生命,對晉文公統治時人心的歸附起了重要作用。而晉文公也不愧是賢明之主,他能捐棄前怨,而不是一意孤行,表現了一個政治家的寬宏大量。看來,齊桓公、晉文公能夠相繼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決不是偶然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寺人披見文公》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捕蛇者說·小石城山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