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卜居
《楚辭》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1)。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2),心煩慮亂,不知所從(3)。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4):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5)。詹尹乃端策拂龜6 ,曰: 君將何以教之(7)?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8)? 寧誅鋤草茆(9),以力耕乎; 將游大人以成名乎(10)?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11),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12),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13) ? 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葦、以絜楹乎(14)?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15),將泛泛若水中之鳧(16),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17)? 寧與騏驥亢軛乎(18),將隨駑馬之跡乎(19)? 寧與黃鵠比翼乎(20),將與雞鶩爭食乎(21) ?此孰吉孰兇(22)、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23):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24); 黃鐘毀棄(25),瓦釜雷鳴(26); 讒人高張(27),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28),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29) :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知有所不明; 數有所不逮(30),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31)。
〔注釋〕(1)放:放逐。見:朝見,親近楚王。(2)讒: 讒人,奸佞之人。(3)所從:所往,引申為怎么辦。(4)太卜: 官名,為卜筮官之長,掌王家吉兇占卜事。鄭詹尹: 人名。按,這是作者假設的人名,詹尹是多言的官之意。(5)因: 由,通過。(6)端策:將蓍莖擺整齊。拂龜: 將龜甲拂拭干凈。蓍莖和龜甲是占卜用的器物。古代卜則不筮,筮則不卜,沒有兩樣并用的,可見是虛構的設詞。(7)何以教之: 有何見教,有什么問題。(8)寧: 應該。悃悃款款: 誠懇盡心。樸: 質樸,老實。將: 還是。勞:逢迎。斯: 以。(9)誅鋤: 鋤除。茆: 同“茅”,指雜草。(10)游: 游說,交游。大人: 貴人。(11)諱: 隱瞞,說假話。(12)高舉: 遠離世俗。真: 純潔(的本性)。(13)哫(zu)訾(zi) : 以言求媚,察顏逢迎。栗斯: 畏葸戒懼貌。斯是助辭,“栗斯”猶“栗然” 。嚅(ru)唲(er) : 強裝笑臉以表順從之狀。事: 侍候。婦人: 指楚懷王寵妃鄭袖。(14)突梯: 滑汰,油滑。滑稽: 模棱兩可,圓轉自如。脂:肥澤。韋: 柔軟。絜楹: 將木柱削光磨圓,鏟去棱角,喻圓滑而無個性。(15)昂昂: 挺奮狀。千里之駒:奔馳超群的駿馬。(16)泛泛: 隨波漂流貌。鳧: 野鴨。(17)偷: 茍且。(18)騏驥: 駿馬。亢:通“抗”。軛:車轅前橫木。亢軛: 意為并駕。(19)駑馬: 劣馬,疲敝之馬。跡:猶后塵。(20)黃鵠: 一飛千里的大鳥。比: 并。(21)鶩: 鴨。(22)孰: 何。兇:不利。(23)溷(hun)濁: 混亂,黑白不分。(24)鈞:三十斤為一鈞。(25)黃鐘: 古樂十二律之一,聲調最宏亮,代表堂堂正正之音。此指廟堂中音律合于黃鐘的樂鐘。(26)瓦釜: 陶質的鍋。(27)高張: 趾高氣揚。(28)吁嗟: 嘆息聲。默默:意同“墨墨” ,猶言天下一片漆黑。(29)釋策:放下蓍草。謝: 辭謝。(30)知: 通智,智慧。數:定數,指占卜所能求得的吉兇征兆。逮: 及。(31)誠: 實在。知: 預見,解決。
〔鑒賞〕 “卜居”義即“卜處” ,古代“居”、“處”同義,故《易·系辭》 “上古穴居而野處” ,兩字是同義互文。因此,此篇題目“卜居” 的意思,就是請教處世的方法。
漢人王逸編的《楚辭章句》,將本篇列為屈原的作品。但屈原作品見于《史記》本傳的,只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等五篇; 《漢書·藝文志》載屈賦二十五篇,王逸定為屈原作的有《離騷》、《天問》、《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遠游》、《卜居》和《漁父》,篇數和《藝文志》相同。可是《卜居》、《漁父》兩篇,體裁、風格都和《離騷》、《九歌》等篇不同,歷來不少研究《楚辭》的學者都表懷疑,認為系后人根據屈原生平所仿作。但也只是據風格、文氣和推理而得,所以迄無實據可作定論。
雖然難以肯定本篇確是屈原的作品,但內容是和屈原的性格和情操吻合的。文中的屈原與太卜鄭詹尹的問答顯然是一種假設,其實是憤世嫉俗的屈原的一篇內心獨白。是隨波逐流、諂媚取寵以茍且偷生呢,還是保持高尚純潔的本性、與世俗抗爭而獨行其是呢?屈原心里早已有了結論,他不過是借與卜者的問答揭露那些趨炎附勢、蠅營狗茍的卑污的靈魂,并以自己所向往的高潔的志行與之對照罷了。他所謂 “余有所疑” ,其實是一句充滿憤慨的言辭: 在如此黑白昭彰、是非分明的對照下,何以世人能容忍那種卑劣頹敗的行徑,而對潔身自好、羞于同流合污的 “廉貞” 之士,卻毫不理解呢?
這種頹敗混濁的世風,正是屈原悲劇之所由生,也是行將覆亡的楚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因此屈原的控訴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
全篇的重點,因此就是屈原所卜的一大段,亦即他列舉正反兩種行為作對比的一系列排句。從“吾寧悃悃款款”至“誰知吾之廉貞” ,是全篇正文,每句用腳韻。如“忠” 、“窮” 、“耕” 、“名”、“身”、“生” ……等。換韻自由,句法或對偶,或長短不一,但仍保持著自然的諧和的音律。正文前的數行有如辭賦的序,末尾數行有如辭賦的亂。看來沒有法度,而法度自在。
本篇和《漁父》所設的主客問答體,以及排偶自由,前后不用韻的格式,為《離騷》、《天問》、《九歌》等屈原其他作品所未有,但常為后來辭賦作家所仿效。相傳為屈原弟子的宋玉的《風賦》,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等,都使用這一格式。延至六朝的小賦、唐宋的散賦,也常有用主客問答和韻散兼行的體例,因此,本篇在賦體的發展史上也有重要的意義。
上一篇:《古文·賣油翁》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楚辭·卜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