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臨江仙》原文賞析
戍云南江陵別內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
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今宵明月為誰留? 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這首詞是楊慎謫戍云南途中,與妻子相別時的作品。正德十三年(1518) ,楊慎娶尚書遂寧黃珂之女黃峨為繼室。黃峨少受庭訓,博通經史,能詩文,善書札。結褵之后,夫唱婦和,甚為相愛。嘉靖三年 (1524)秋天,楊慎貶謫出京時,黃峨伴送南下,溯江西上洞庭,行至江陵始別。他們在江陵分別時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詩有“江陵初解帆,倉皇理征衫。家人從此別,客淚不可緘。……”(《恩遣戍滇紀行》)曲有“白云江陵古渡邊,解征帆,上征鞍,楚塞霜寒楓葉丹……” (《仙呂點絳唇·滇南行》)詞就是這首《 臨江仙》。
詞的上片,寫江陵渡口告別的景況。江陵是春秋時楚郢都,其西的南津關,是西陵峽的出口處,江岸狹束,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要塞。西陵峽是巴東三峽之一。西起巴東縣官渡口,東至宜昌縣的南津關,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詩人站在江邊渡口,一眼望去,那連綿不斷的“楚塞巴山”撲入眼簾,就仿佛橫亙在渡口一樣。這里的“橫亙”,不僅僅是實景,也是一種心理感受。詩人想起溯江而上即可入蜀返鄉,而今卻不得不去那煙瘴之地;和自己親人即將分道,這一別也不知何日才能相見,心里是十分壓抑悲傷的。江邊渡口原來有一座樓,供游人觀賞江上風光。但因離別悲傷,登樓只會更增悲感。因而詩人接著告誡自己“莫上江樓”,用反筆含蓄地表達了臨別的痛苦。“征驂去棹”句,正面寫離別。一個騎馬獨自去永昌衛,一個乘舟獨上西陵峽,兩人相隔將愈來愈遠了。各自登程后,兩人頻頻回首相望,愈走愈遠。“相看”兩句,寫出了他們別后遙遙相望的情狀。當詩人看到妻子在遠遠的江邊獨自登舟而去時,一種空虛感襲擊他的心頭,使他感到無限的孤單寂寞。
下片,抒寫別后的心情。妻子登舟去后,詩人久久佇立在江邊,黃昏時分,他看到江邊沙灘上的水鳥,在洲上雙宿雙飛,心里對鳥的多情十分羨慕。無知之鳥能成雙成對,而有情之人卻不得不勞燕分飛。這里詩人暗用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意。由江邊雙宿雙飛的水鳥,想到自己夫婦的分離,深深感到人不如鳥。月亮升起了,詩人愛月,曾寫過許多詠月的詩,然而今夜他對月卻是一腔怨意,他埋怨月無情,偏在人離別時圓,他詰問月為什么要在他離別時用“團團清影”照著他。月本無情,“陰晴圓缺”本是自然規律,這個詰問似乎無理,但卻有情。這是以物之無情,反襯人之多情。這一“羨”一“怨”,就十分有力地表達出詩人別后的真摯深厚的感情。前人評楊慎詞,多認為其患在“好盡”,就是說他的詞使人一目了然,沒有余味。但這首詞卻寫得極有情致,耐人尋味。全詞純用白描,幾乎人人能懂,然頗為婉曲,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元好問·臨江仙》原文賞析
下一篇:《楊慎·臨江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