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佚名
飾不可過,亦不可缺。淡妝濃抹,唯取適宜耳。首飾不過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畫意。如一色金銀2,簪釵行列3,倒插滿頭,何異賣花草標4?服飾亦有時宜:春服宜倩5,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艷;見客宜莊服,遠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對雪宜麗服。吳綾蜀錦6,生綃白苧7,皆須寬衣闊帶,大袖廣襟,使有儒者氣象。然此謂詞人韻士婦式耳。苦貧家女,典盡嫁時衣8,豈堪求備哉?釵荊裙布9,自須雅致。
1本文選自劉大杰1934年編《明人小品集》,是衛泳所輯《談美人》十二則之第二則,作者姓名不詳。2一色:意為沒變化的。3簪:古代婦女別在發髻上的飾物,金、玉制成。釵:兩股簪合為釵。行列:成行地排列。4賣花草標:插在草捆上的一堆堆準備出賣的花朵等飾物。5倩:美好。6吳綾:江南吳地生產的輕而薄的絲織品。蜀錦:蜀地生產的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7生綃(xiao):生絲織物。白苧(zhu):白色麻布。8典:典當,以物品為抵押而借貸。9釵荊:以荊條作釵。荊,一種灌木。
【析點】 生活中服飾之美不可不講究,它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審美情趣,也可以把生活裝點得更加美好。明代不知名作者的《談美人》十二則,雖多庸俗卑瑣,但“首飾衣裳”這一則的審美觀點,卻有不少可資借鑒之處。
他首先提出裝飾濃淡多少以適度為宜的審美標準。飾物多并不意味著就是美,滿頭釵簪與“賣花草標”無異,正是裝飾過分欲美反成丑的生動一例。其次他提出服飾與環境要諧調的原則,即衣飾要適應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的特點。再次說到服裝式樣:他所謂“寬衣闊帶”是當時大方的式樣,所謂“儒者氣象”則是要自然、閑雅。這幾點都是可取的。最后提出貧家女“釵荊裙布”自有一番“雅致”之態,意在申明樸素也是一種美,美并不取決于富貴,反映了作者審美觀中的辯證因素。
全文短句直書,層層推展,多用排比句,正是鋪陳衣飾的需要。“賣花草標”一比,活畫出炫耀富貴的丑態,令人絕倒。
上一篇:《飛蛾賦》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香茗》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