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卻東西門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魏]曹操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冬節南食稻,春日復北翔。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飛揚。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旁。冉冉老將至,何時反故鄉。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崗。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卻東西門行》是合并《東門行》和《西門行》的樂府曲調,為曹操自度。卻是倒唱的意思。本詩以鴻雁、轉蓬等作比,表現了萬里征戰的士兵向往回歸故鄉,過和平安定生活的心情。
前六句寫鴻雁的行止。大雁冬食南稻,春日北翔,或出塞北無人之地,或入江南魚米之鄉,舉翅萬里,行止自如。下邊四句,寫田中轉蓬,隨風飄泊,永絕故根,千萬年也沒有再相逢的日子,與大雁形成鮮明的對比, 以興起下面六句對征夫的描寫。其中“奈何”兩句的解釋頗有分歧,而關鍵在于對“去”的理解。不少注釋家把“去”作離開講,這樣一來,征夫就可能被誤解為有逃避戰爭的情緒,與本詩之基調不相符合。筆者以為, “去”應釋為“到”或“往”。這樣理解,征夫的形象就與上文的比興聯系得更自然。他們縱然象大雁和飛蓬一樣,歸宿雖然不同,但是,為了國家統一,轉戰南北,即使“冉冉老將至”,而“何時返故鄉”又不得知,還是要征戰不息,因為戰爭總有一天會帶來和平,返回故鄉過安居樂業的生活也是每個征夫時時刻刻所向往的。他們希望像鴻雁一樣,行有歸止,而不愿如田中轉蓬,戰死他鄉,與故土永隔。因此,詩的最后四句,再以龍、虎、狐,連連設喻,層層遞進的表現征夫懷鄉戀土的強烈感情。黃節先生在《魏武帝詩注》中考證, “神龍藏深泉”的“泉”,以及“猛獸步高崗”的“獸”,原為“淵”和“虎”,是唐人諱李淵及其父李虎之名而改動的。龍騰虎躍而終返故地;狐死荒郊而頭向窟穴,天性使然;那么征夫懷鄉戀土,豈不更是人之常情了嗎?
由此可見,這首詩歌以征戰與懷歸為主要矛盾沖突,始以比興,終以比興,反復抒寫,含蓄蘊藉,而又悲壯蒼涼。
上一篇:《衛皇后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古八變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