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黃陵廟》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西陵峽中段南岸的黃牛巖下,又叫黃牛祠,黃牛廟。相傳春秋時為紀念神牛助禹開峽的功績而建,是長江三峽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筑。背靠“九龍捧圣”的層層山巒,面臨“蓮花獻佛”的滾滾江濤,“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地勢險絕而開闊,廟前觀景,數十里江面一覽無余,確有“古廟臨江一望收”之感。初建時的黃牛廟,氣勢雄偉,香火極盛,后因屢遭戰火,逐漸破敗,雖幾經重修,終不及前。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蜀,路過此地,看到廟已殘破不堪,便親自主持重修,還撰寫了一篇《黃牛廟記》。廟中現存的禹王殿,武侯祠是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廟前西側那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的《鑿石平江記》,記錄了當時治江工程的情景。宋歐陽修,蘇東坡等都題有詩文。廟中禹王殿,有36根大主柱支撐,殿前高懸兩塊木匾,其中“砥定江南”是清代慈禧所書,下面題有“玄功萬古”的盤龍金底黑字大匾,字體剛勁渾厚。古殿中央供著一尊木質禹王雕像,約4米高,若有人朝拜,和尚便暗中扭動“機關”,雕像立即站起來表示回敬,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非凡技藝。殿右側的武候祠內有一棵鐵樹,樹皮如赤龍鱗甲,葉似孔雀開屏,形態古樸俊麗,據說是諸葛亮親自栽種。
〔古詩文賞析〕 黃 牛 廟 宋·蘇軾
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籍。
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
山下耕??啻摯_,兩角磨崖四蹄濕。
青芻半束長苦饑,仰看黃牛安可及!
北宋詩人蘇軾勤政愛民,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在他的“論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的創作思想指導之下,他關心人民疾苦,關注北宋的新法實施。這首《黃牛廟》小詩,以游歷峽江黃牛廟所見,感嘆人民的痛苦,暗諷新法改革后能否給人民帶來切身的利益。
詩前四句吟黃牛廟里供奉黃牛的盛況。黃牛廟,相傳夏禹治水至此,有土星化為神牛相助、以犄角觸裂重重高山疏通江流,后跳上山巖,留影于石壁。時人修廟以祭祀。在江邊高聳石壁上,有“不服籍”的黃牛,受人供奉。宋歐陽修云:“山高更遠望猶見,不是黃牛滯客舟”,點出黃牛廟地勢之高,為后面的“仰看”作伏筆,“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黃牛廟香火鼎盛,人們供奉犧牲,膜拜黃牛,祈求神牛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詩人直白地道出了人們的熱望和虔誠。
結果呢?山上的黃牛受人供奉,山下的耕牛卻“苦磽確”,苦不堪言?!皟山悄パ滤奶銤?,青芻半束長苦饑”,耕牛在山下辛勤勞作,但卻只有半把青草,食不果腹。黃牛對耕牛的如此反差對比,怎不令人深思這其中的原由?耕牛如此,人民何如?詩人因反對新法遭貶謫,沒有發牢騷之語,對這不平的現狀再加鞭撻,“仰看黃牛安可及!”那夏禹時代的神牛,還能為人們造福?高高在上受人頂禮膜拜的黃牛只剩下了虛無的外表。老百姓的辛勤苦痛與執政者們之間的距離,就如山上黃牛對田中耕牛一般,不可同日而語。
詩人用強烈的對比,直白淺近近乎散文的筆法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同情和政治的感觸。趙翼《甌北詩語》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闕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黎,憂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如此?!边@首詩正能說明蘇軾詩的風格。
(唐從舉)
〔現代散文〕
孟冬時節,薄霧漫江。我們在宜昌鎮川門碼頭登船,逆江而上,進入西陵峽,去游覽久負盛名的黃陵廟。一路行來,那千姿萬態的青峰碧巒,披著半遮半露的霧紗,像一群俊秀的仙女,在我們眼前爭艷斗妍,美不勝收。約行九十華里,船到黃牛峽,我們在南岸上坡,踏著銀光閃爍的沙灘,走進蒼翠欲滴的柑桔林,便到了巍峨壯觀的黃陵廟。黃陵廟座落在黃牛巖下九龍山麓正中,俗稱“九龍捧圣”。廟前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驚嘆為“白狗次黃牛,灘如竹節稠,路穿天地險,人跡古今愁”的黃牛灘。江心灘浪噴涌,如蓮花怒放,故稱“蓮花獻佛”?!吧徎ā毕露擞幸欢讯淹回=?、綿延數里的礁石,名叫頭朱、二朱、三朱、渣波、紅石子……那洶涌惡浪拍擊著崢嶸的礁石,發出嘩嘩巨響。如今,航道工人已經逐步炸掉了“四百五灘惟此險”的害礁,往來航船暢行無阻,清人朱爾邁哀嘆的那種“日夜黃陵廟,灘聲轉不休,流來蜀帝恨,散作楚宮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黃陵廟后是莽莽蒼蒼的黃牛山。山頂縈繞著團團彩云,彩云之中又矗立著一排白色石壁,經太陽一照,猶如一座用白金建筑的空中皇城,極其壯麗。這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吟詠的“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的黃牛巖。真是“一江萬里獨當險,三峽千峰無此奇”!黃牛巖西面的大石壁上,還有一幅天生的彩畫:一位黑色壯士,牽著一頭黃色牛犢。形象逼真,色澤艷麗,光彩奪目。人稱“壯士牽牛圖”。這幅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驚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彼未娙?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uyo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陸游《入蜀記》里也描述黃牛峽“廟后山如屏風疊,嵯峨插天,第四疊,上有若牛狀,其色赤黃。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黃牛巖以奇、險、絕著稱,周圍其它景物大都以黃牛為名,如黃牛山、黃牛峽、黃牛灘、黃牛沱、黃牛鋪、黃牛泉。相傳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從四川涪州運來南松,在黃牛巖下的九龍山麓興建了一座氣魄宏偉的黃牛廟。
黃牛廟后來屢遭兵燹戰亂,水火雷電的襲擊,逐漸毀壞。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蜀,途經黃牛峽,看到黃牛廟的敗垣殘壁,感慨萬千,便親自主持重建,還撰寫了一篇膾炙人口、傳誦千秋的《黃牛廟記》。
諸葛亮重建的黃牛廟,歷經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宋朝,巍巍猶存,香火旺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被貶謫到夷陵任縣令時,曾寫過一首《黃牛峽祠》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迎送神。畫船百丈山前路,上灘下來長來去”的熱鬧場面。據傳歐陽修認為:“黃牛千古長如故,峽山侵天起有嶂。巖崩路絕無由上,黃牛不下江頭飲。”因此,他只信禹王開山,不信黃牛觸石,便把黃牛廟改成了黃陵廟,供奉夏禹王。后來蘇東坡出峽時寫了一首題為《黃陵廟》的七言古風,承認了歐陽修的改名。從此黃陵廟的名字就遠傳四方了。到了明代,黃陵廟又在戰亂被掖毀。萬歷年間再次重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毀洪水。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宜昌總鎮羅縉紳主持重修了山門、戲樓、禹王殿、佛爺殿和武侯祠。后來又遭兵禍?,F存的山門是清代建筑,高約10米,寬約20米,山門正中直刻著“老黃陵廟”四個隸書大字。門前西側還豎立著一座六方形的石幢,二米多高,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成的?!惰徥浇洝酚涗浟水敃r“去危石,開官漕、除急漩,修纖路……群工雨集,萬斧雷鳴”的情況。
走過六楞碑,登30級青石臺階,跨進山門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戲樓子,立柱四根,臺面寬約8米,深約7米,兩則懸掛著一對木雕獸頭燈籠,樓脊中間立著“獅子馱寶瓶”,也是清代建筑。與戲樓對望的是禹王殿,是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的仿宋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的,進深七間,面寬七間,屋頂覆蓋琉璃瓦面,上飾跑獸飛禽,富麗端莊。殿前高懸兩塊彩漆木匾,上懸的棕底綠字小匾是清慈禧書寫的“砥定江瀾”;下懸的盤龍金底黑字大匾,是署名“惠王”題書的“玄功萬古”。過去,大殿中央供著一尊木質禹王坐雕像,約四米高,人若朝拜,和尚便暗中扭動“機關”,雕像立即站起,表示禮儀。殿內立柱36根,每根柱上均有9條蟠龍,大小各異,形態各不相同,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些都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匠的非凡技藝。可惜今已不存。
步出禹王殿的右側門,便是武侯祠。
出武侯祠,爬上后山的桔林,有一口深不見底的白石水井,泉源不斷,名為黃牛廟泉池。據說是諸葛亮親手開鑿的。至今當地農民仍在飲用和澆灌桔園,就是大旱之年也舀之不盡,用之不竭。此泉曾被唐代“茶神”陸羽譽為“天下第四泉”。禹王殿后的庭院里,還有一株二米多高的大鐵樹,皮如赤龍鱗甲,葉似孔雀開屏,形態古樸俊麗,據說也是諸葛亮親自種植的。
(來層林 王志琦 高應勤)
〔民間文學〕 相傳遠古時代,巫峽翠屏峰青石洞中藏著十二條混江孽龍,它們經常鉆出洞外興風作浪,禍害百姓。一天,西王母娘的么女瑤姬云游至巫山,忽見這十二條孽龍從青石洞中沖天而起,攪得天昏地暗,山崩水嘯,黎民喪生,哀鴻遍野?,幖豢啥簦蜗陆疴O,向狂龍刺去。只見一道金光,一聲霹靂,把十二條孽龍劈成萬段碎尸。不一會,烏云散盡,艷陽高照,朗朗睛天,無邊無際。
誰知,那些狂龍的殘尸碎骨突然變了,有的成高山,有的成礁石,堆遍了三峽河谷,堵塞了江水通道?,幖肫鹆酥嗡⑿鄞笥?,立即駕起云頭去尋。這時,大禹正在黃河治水,聽說長江遭災,提著開山斧趕來,率眾開峽導流。
但重重高山阻隔,累累礁石擋道,大禹雖九年如一日開峽不止,卻大功難成。天上的土星見此情景,既感動又同情,于是變成一頭大黃牛來到大禹身邊。它強壯無比,勇猛頑強,用犄角奮力推進,頓時電閃雷鳴,山崩地裂,碎石橫飛,很快推出四百里峽道,江水傾瀉而出,直奔東海。峽江百姓歡呼雀躍,乘大船載二十四頭肥豬順江而下敬獻大禹和神牛。哪知神牛功成之后,躍上高巖,隱入深山,僅巖壁上留下一個影像。大禹為找神牛,追上崖口化成了石人槽中的一丈巨石。年年歲歲,在上面等候神牛的出現,護衛百姓和過往船只的祥和平安。
峽江百姓為紀念神牛助大禹開峽之功,將這一帶風物皆以黃牛命名,如黃牛山、黃牛巖、黃牛峽、黃牛灘等等。春秋戰國時,魯班先師從四川運來楠木松柏,從燕京運來琉璃瓦,在這里建立了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黃牛廟。三國時,諸葛亮率師入蜀,見古廟破敗不堪,遂主持重修,并寫下了《黃牛廟記》。
(李強 整理)
上一篇:詠《神農架林區·高峽平湖》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瀘州·龍馬潭》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