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慈銘2
二則 ·之一
幼時,每歲春中,全家至漓渚山掃墓,是日必先至亭山先王父殯宮3。西偏村落,環繞殆遍,錦颿細樂4,徐行畫圖中,望者以為神仙中人。漓渚山多桃花,奴婢多折取之。一日,回舟至三山前,時薄暮,風雨斜作。余所居舟,以有客須經偏門,因溯快閣直上5,而他舟皆進鐘堰去。望之,煙雨空蒙,畫船散綴,烏篷青幔,如在霧中。船頭桃花滿束,漸遠漸明。此景迄今二十余年6,思之猶在目前也。
1 本文共六十一則,是作者在三十余歲客居京城時追憶幼時在故鄉紹興所游之地而作。蘿庵:寺名,在浙江省紹興市鑒湖旁。文中漓渚山、亭山、三山、偏門、快閣、鐘堰等,皆紹興地名。2 李慈銘(1830-1895):號莼客,清代文學家,有《越縵堂日記》、《柯山漫錄》等。3 先王父:對已去世的祖父稱先王父。殯宮:停放未下葬棺木之處。4 錦颿:彩船。颿,同“帆”。細樂:優雅的音樂。5 溯(sù):逆流直上。6迄(qi)今:至今。
【析點】 這篇游賞小志給人以藝術享受,全在它濃郁的詩情。
記游、繪山水的文章,大多是游人在山水之外觀賞山水,這一則小志卻是將游人融入山水之中。作者全家至漓渚山,前往時自己一家作畫中游,再把這畫中游設想為映入他人眼簾的一幅美景;返回時自己離開了家人,遠去的家人船只如霧中行,這霧中行船映入自己的眼簾,構成一幅美景。一往一返,一幅是虛擬的映入他人眼中的畫面,一幅是實有的映入自己眼中的畫面,游人成為美景的一部分,格調新穎,詩意自出。
作者又善于繪制富于詩情的畫面。 且不說“錦飄細樂,徐行畫圖中”的“神仙中人”,只看那“散綴”水上“青篷烏幔”的小船漂游于“煙雨空蒙”中,恬淡如水墨畫,而那簇簇耀眼的紅桃鑲飾其間,淡雅中透出艷麗,迷蒙中呈現鮮明,再加“漸遠漸明”一筆,于整個畫幅的水墨滃染之中,明艷的紅桃光彩閃動,辭盡而味不盡,無窮的余味更含在綿遠的詩情之中。
顧之京
二則 ·之二
三月朔1,至南門外2,水天一色,觀龍舟競渡。是日重陰市景3,旌葆半江4,蔽翳失采5。又人舫蟻聚6,地不容楫7,遂拔舟至李家溇,泊而飲。時遠風起萬綠中,山水草木,黏天作油碧色。舟踞野廟古渡8,旁有大樟樹二,蔭逾十畝9。時見醵社人歸10,瓜皮擺渡11,汎汎湖光橋影間12。倘得夕陽細雨,當更添煙景耳。上岸放步,得短竹一籬13,陂池靜映14,鵝兒數十,浴翠如空。日加申15,解纜,雨斜斜作矣。
1朔:農歷每月初一。2南門:指紹興南門。3重陰市景:意為熱鬧的場景籠罩在濃陰之下。4旌(jing)葆半江:形容船上的彩旗鋪滿半個江面。旌:旗幟。葆:草木叢生,此處形容旗幟之多。5 蔽翳(yì);遮蔽。6 蟻聚:如蟻之聚集,形容眾多。7 楫(jí):劃船的槳。8 踞:蹲或坐,此處意為停船。渡:渡口。9 逾(yú)超過。10 醵(ju)社:合錢飲酒。11 瓜皮:瓜皮艇,一種小船。12汎汎(fàn fàn):順流無阻的樣子。13一籬:一叢、一片。14 陂(bēi):池塘。15 加申:至申時,即下午三四點鐘。
【析點】 龍舟競渡,觀者云集的喧鬧場面,作者并不欣賞,他所欣賞與著力描繪的是幽靜閑雅的自然風光,他筆下的景物是安靜的;色彩以綠色白色為主,是淡雅的;但又絕不是孤立靜止的畫面,而是遠風中的山水草木,湖光橋影間順流而下的瓜皮小艇,碧水中浮游的白鵝,靜而不寂,淡而不冷。
作者善于將不同的景物連綴在一起,構制成一幅幅耐人尋味的畫面。綠油油的山水草木不可能與天粘附在一起,但作者這樣寫了,使人品味到那是遠風吹動了山間草木,使枝葉的碧色連成一片,上接天下連水,一片油碧;白鵝在塘中游,翠竹在塘邊生,鵝與竹本無關,但作者寫短竹:“靜映”在塘中,白鵝“浴翠”,使人尋味那正是白鵝在塘中倒映的翠竹間游來游去;“醵社”人的小艇在湖光橋影間蕩漾,本已頗富情韻,作者再設想當時并沒有的夕陽斜暉、霏霏細雨,涂在這詩意的畫面上,引動讀者去尋覓那冥想中的迷人“煙景”。最妙的是結尾一句,看似記事,仔細尋味,黃昏將至,微雨斜斜,小船解纜,啊,這不正是作者所憧憬的湖光橋影間一葉小舟,汎流在夕陽細雨中的彩幅嗎?
上一篇:《蘿卜》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蕭齋日記一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