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蕭士瑋1
乙亥十一月十九2。余作詩最少,稿復散在帙中3,茲稍葺而錄之4。馬季房語余云:“近人之詩,蕪音最多;切響甚少,何也?”余謂:律細格老5,與年俱進,皮毛脫落,乃見真實。如畜良馬,初不令其跳躑,每夜必緊其銜勒6,不容親水草,旬余,浮膘盡消,筋力怒張,日馳數百里不倦,饑渴不能為之困。作詩而多蕪音累氣7,皆由浮膘未盡耳。
1 蕭士瑋(1585-1651):字伯玉,號蕭齋。有《春浮園集》。2 乙亥:明崇禎八年(1635)。3帙(zhì):書套。4 葺(qì):整理。5 律細格老:意為詩歌的格律運用純熟。6 銜勒:駕馭的工具。7 累氣:累贅疲軟之氣。
【析點】 詩歌發展到明代進入低潮時期。從總體情況看明代詩歌大都粉飾現實,點綴升平,藝術上也較為平庸呆板,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既不如唐詩,也遜于宋詩。這篇日記提出作詩如何去掉弊端,即去掉雜蕪之氣、煉出格調來。格調包括思想內容和聲律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文中說的“切響”。日記以養馬作比喻,把深奧的文學理論說得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使人獲得一種具象感受,理性啟迪
上一篇:《蘿庵游賞小志二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萱》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