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去病
一
一天風雨暗征車,慘絕人琴邈海涯。
漫向黃花崗上望,秋來依舊哭黃花。
二
幾度高張革命軍,不應地下早修文。
傷心最是孫討虜,乍哭陳蕃又哭君。
詩作于1916年(民國五年)。黃興(1874—1916),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近代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的親密戰友,1916年10月病逝上海。“靈幃”,為死者所設的供人祭吊拜謁之所,即靈堂。
第一首詩的首句,以“征車”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詞,來表示黃興的辭世。“征車”,指遠行者所乘之車。“一天風雨”,可能是實寫,更無疑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感受,也深含了詩人對黃興的死的無比悲痛。
第二句,詩人用“人琴”這個典故,交代了詩人與黃興之間的關系。“人琴”,《晉書·王徽之傳》載:東晉時,王徽之,王獻之二人俱病重,而獻之先卒,徽之往吊,“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后人遂以“人琴”為傷悼友人之詞。邈,渺茫,此處有消逝的意思。“海涯”,海之濱,此指上海,黃興辭世之地。
第三、四句是詩人的想象感慨之詞。“漫”,徒然的意思。不要徒然去眺望黃花崗了。黃花崗之役,系黃興與趙聲二人領導的武裝起義,八十六人死難,后葬七十二人于黃花崗,即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此處提及,有追述故人革命功績的意思。“秋來”一詞,系虛指,“哭黃花”,意謂黃花崗上又多了一位為國殤的忠魂了。“依舊”一詞則表達了詩人對革命并未獲得真正成功的悲感。
第二首詩的第一、二兩句對黃興的死表示惋惜。黃興多次組織和領導了推翻清政府的武裝起義,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重要的軍事統帥。“地下修文”,典出《晉書》,相傳晉人蘇韶死后現形,對他的兄弟說,顏淵、卜商,現均在地下任修文郎,后來便稱有才華而早死的文士為地下修文。此處用“地下修文”之典,主要是對黃興的早死表示惋惜之情。
詩的第三、四句,著重表達人們對黃興之死的悲痛,而特別突出了孫中山。孫中山與黃興,均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領導人,二人又是親密的同志和戰友,孫中山對黃興的死自然是更為痛惜的。陳蕃,東漢名臣,此處借指陳其美。陳其美(1877—1916),字英士,浙江吳興人。1906年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任滬軍都督,后參加討袁之役,失敗后流亡日本。1916年返國策劃倒袁,5月被馮國璋收買張宗昌、派人刺殺于上海寓所。陳之死距黃興之死僅五月。
上一篇:章炳麟《時危(四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秋瑾《題芝龕記(八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