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漁
生蘿卜切絲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噯1,噯必穢氣。予嘗受此厄于人2,知人之厭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絕而弗食。然見此物大異蔥蒜,生則臭,熟則不臭,是與初見似小人,而卒為君子者等也。雖有微過,亦當(dāng)恕之,仍食勿禁。
1打噯(ai ):打嗝。2“予嘗”句:意為我曾受過別人吃蘿卜打嗝氣味的傷害。
【析點】 蘿卜是一種極為普通的小菜,它既沒有雞鴨魚肉的肥美,更沒有海味山珍的名貴,但切成細(xì)絲,伴醋等佐料,“下粥最宜”。讀著李漁所寫的這種吃法,我們也不免口生清爽鮮脆之感,難怪李漁對之“食”有獨鐘。不過蘿卜也有“缺點”,吃后打嗝,有點令人生厭,所以李漁一度“欲絕而弗食”。但是,蘿卜又異于蔥蒜,“熟則不臭”,所以但吃無妨。由“最宜”到“欲絕”再到“勿禁”,三轉(zhuǎn)三折,三詠三嘆,敘寫蘿卜,即使不算“淋漓”,也說得上“盡致”。但更絕的是在這轉(zhuǎn)折詠嘆之中,作者更有一段奇思妙想:蘿卜的“生則臭,熟則不臭”,“與初見似小人而卒為君子”的人相同,由物而聯(lián)想及人,這正是我國詠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李漁把詠物詩的手段移注到詠物的筆記短文上,開拓了短文的境界,而給讀者以啟示:人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初期印象未必就是其全面或本質(zhì),識人、交人、用人,不可以第一印象定取舍?!皩捫∵^,總大綱”(《后漢書·班超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李漁從小小的蘿卜,生發(fā)出了這樣的大道理。
短文從日常生活的小事,發(fā)掘出前人未見的事理,敘寫出前人未有的情懷,這是李漁這篇詠物散文的獨到之處
上一篇:《蓮花洞》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蘿庵游賞小志二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