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詩《這樣的戰士》原文與賞析
要有這樣的一種戰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著雪亮的毛瑟槍的;也并不疲憊如中國綠營兵而卻佩著盒子炮。他毫無乞靈于牛皮和廢鐵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
他走進無物之陣,所遇見的都對他一式點頭。他知道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許多戰士都在此滅亡,正如炮彈一般,使猛士無所用其力。
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慈善家,學者,文士,長者,青年,雅人,君子……。頭下有各樣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義,東方文明……。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們都同聲立了誓來講說,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別的偏心的人類兩樣。他們都在胸前放著護心鏡,就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證。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微笑,偏側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
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終于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他終于不是戰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
在這樣的境地里,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太平……。
但他舉起了投槍!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析】 魯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里說:“《這樣的戰士》是有感于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痹谶@篇散文詩里,他懷著嫉惡如仇的心情,刻劃了一個清醒的、堅韌不拔的戰士的形象。全文可分六個層次。每個層次均以“但他舉起了投槍”結末,反復吟詠。其中第一層均為開頭兩個自然段。全文起句“要有這樣的一種戰士”,且用破折號作標記,顯示作者所要求的戰士,不是蒙昧無知(即思想上不覺悟)的,而是拿著現代武器的勇士;不是身心疲敗像清朝綠營兵那樣的人,而是佩掛著手槍的戰士。他毫不求助于牛皮和廢鐵做的盔甲(即不披堅甲戴鋼盔),而是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但手里僅拿著土人用來投擲的標槍。這顯然是精神上覺悟了的一位有虎虎生氣的戰士的形象。
第二個層次有三個自然段,重點寫這樣的戰士走進了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并無敵人的陣地,即所謂“無物之陣”;其實,敵人是把真面目都隱藏起來了。這是一個充滿“偽飾”和“戴著假面”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斗爭陣地。他們都對他表示親熱偽善,并用甜言蜜語和糖衣炮彈麻痹他,欺騙他。但他沒有上當受騙,而是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切無非是敵人的花招,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實際上已經有許多戰士在此滅亡,正如炮彈一般的厲害,使猛士也無法施展其本領。尤其是那些頭上打著各種旗幟,旗上繡著各樣騙人的好名稱,身上披著各樣偽飾的外套,外套上繡出各式騙人的好花樣……的人們,更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文中點到的那些所謂的“慈善家”、“學者”、“文士”、“國粹”、“公義”、“東方文明”等等,既有特定的含義,又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諷刺性。但由于他已經了解敵人的陰謀詭計,故不為所動,他照樣對他們舉起了投槍!
第三、四層次集中寫這伙人所標榜的一句話: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并且用“胸前放著護心鏡”來作證明。他們假裝“公正”借以騙人,殊不知戰士仍然沒有被這種謊話所欺騙,只是微笑了一下,對偽裝的正人君子的“胸膛中央”的“偏側”狠狠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使其“麒麟皮下露了馬腳?!笔聦嵶C明:他們的心并不公正,同樣是歪在一邊的。自然,他們決不會就此罷休。當他們的陰謀被揭穿以后,他們又立刻變換手法,偽裝已經死亡,“一切都頹然倒地”,顯出十分可憐的樣子;然后又誣陷是戰士戕害了他們這些“慈善家”,是殺人的罪犯?!鋵?,他們正是在人們對“無物之物”不留神之時,悄悄逃脫了自己應負的罪責,忽而搖身一變,由失敗者變成了勝者。但戰士并不輕信,更沒有松懈斗志,而是依然“舉起了投槍,”繼續對他們窮追猛打,毫不留情。
第五層次,簡要照應前幾個層次的,寫戰士繼續在充滿偽飾、到處隱藏著敵人的“無物之陣”之中(實際上是“有物”,即有敵人的陣地),毫不畏懼地“大踏步走”,氣度軒昂,勇往直前。盡管他一再見到以前見過的種種欺騙、偽飾的表現,層出不窮的“點頭”,“旗幟”,“外套”,但他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故他又一次“舉起了投槍”,以清醒的態度,勇敢的精神,繼續“揭穿一切種種假面具。”
最后一個層次寫戰士之死,共四個自然段。由于他是孤軍奮戰,精力和生命畢竟有限,但舊社會勢力很大,欺騙性也很強,因此他不能不在舊社會中“老衰,壽終”,“終于不是戰士”,而舊社會的正人君子們“則是勝利者”。這些雖是反話,但自然也流露著戰士對時代社會的憤激之情和孤獨寂寞的感情。是的,戰士死了,“在這樣的境地里,誰也不聞戰叫”,似乎天下太平了。然而,他們哪里知道,戰士的肉體可以朽腐,精神卻是不死的,將永遠激勵人們奮斗不息。作者在文章最后,再一次運用“但他舉起了投槍”的句子,表達了這樣的戰士至死不渝的頑強戰斗精神。
綜上所述,人們不難看到,作者在本文中所歌頌的戰士,盡管有著威武的打扮,但實際上是思想文化界一位不屈不撓的斗士的形象。其特點是善于識破理得很深、偽裝得很巧妙的敵人,能始終清醒和不妥協地進行斗爭,始終高高舉起那不屈的投槍,進行長期韌性的戰斗,直到自己只剩下最后一口氣?!安豢素蕯?,戰則不止”,正是這種頑強戰斗精神的集中體現。這不僅是作者當時思想狀態的反映,也是他一生戰斗精神的集中反映和生動寫照。
本文不到八百字,每個層次結尾都以“他舉起了投槍”作結,反復吟詠多次,卻又略有變異,充分顯示了散文詩的錯落感與節奏之美。全詩重點是正面刻劃一位革命戰士的形象,先寫他是怎樣一種形象,再寫他如何對待敵人的吹捧,如何對待敵人各式各樣的花招,如何對待謊言欺騙,如何對待“落水狗”,末了寫他如何對待死亡……在結構上,表面上呈現出星散的形態;實際上,重心是在刻劃戰士勇于戰斗和善于戰斗的精神,實現了同一視角的多層面的塑造,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高超的藝術境界。全詩采取記敘和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語言生動、形象、凝煉。全詩內涵豐富,格調高昂,富于戰斗精神,這在《野草》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上一篇:魯迅雜文《這是這么一個意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隨感錄二十五》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