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并引)》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fēng)雨夜,復(fù)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①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②復(fù)移守膠西,③而轍滯留于淮陽、④濟南,⑤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fù)會于澶濮之間,⑥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fēng)雨聲。⑦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⑧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⑨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fēng)吹松竹雨凄凄。
【注釋】 ①蘇軾《鄭州別后馬上寄子由》。②余杭:此指杭州。③膠西:今山東膠縣。此指密州。④淮陽:今屬河南。⑤濟南:即今山東濟南。⑥澶:今河南濮陽。濮:今山東鄄城北。⑦逍遙堂:在徐州(今屬江蘇),即詩中所說的彭城。風(fēng)雨聲:暗指十七年前在京師懷遠驛所見之景。⑧舊約:即小引中“相約早退”之約。誤喜:即喜兄弟之相會于逍遙堂,又感慨未能履踐舊日之相約早退。⑨山公:指蘇軾。《晉書·山簡傳》:山簡為山濤之子,官至尚書左仆射。鎮(zhèn)守襄陽時,優(yōu)游卒歲,耽于酒。蘇軾常以山簡自況。
【譯文】 (小引略)夜色深深,逍遙堂后那些高聳入云的樹木,久久地發(fā)出陣陣風(fēng)聲雨聲。久久地說著知心話兒。我們兄弟倆闊別七年,今夜總算會宿在這里。心歡喜呵,卻又是空歡喜。那昔日相約一起早早辭官去過自由閑散的日子,如今真的實現(xiàn)了嗎?你我為何久久地漂泊,為何竟在這彭城短暫相遇?
秋雨凄凄,東閣清涼如水。我就這樣離開了你。而你卻像晉代那位好酒的山公一樣沉醉如泥。看你困臥北窗,怎么呼喚也不起,窗外風(fēng)吹著松竹,秋雨凄凄。
(聞 濤譯)
【總案】 十七年前,東坡二十六歲,子由二十三歲,兄弟二人同舉制策,寓居于京師懷遠驛。一日秋風(fēng)起,雨作,中夜翛然,兄弟對床難眠,不盡感慨離合之意。后東坡有《感舊詩》,敘云:“自爾宦游四方,不相見者十嘗七八。每夏秋之交,風(fēng)雨作,木落草衰,輒凄然有此感。”由此可知,《逍遙堂會宿二首》中的秋風(fēng)秋雨,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寫景抒情,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秋風(fēng)蕭蕭、秋雨綿綿,恒久地貯存著兄弟對床夜語的無限溫馨,恒久地綿延著兄弟共有的人生漂泊之感,恒久地聯(lián)系著兄弟二人人生旅途中相濡相煦之情。東坡《和子由會宿兩絕》序稱其“讀之殆不可為懷”,此種至情文字,絕不可以語言說長短、以技巧論工拙。
上一篇:詹中正《退居》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趙汝鐩《途中》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